2022/12/21
南華大學文學系國際學術研討會展現研究能量 探討「民俗與文學」及「文學社會學」促進學術交流

南華大學文學系國際學術研討會展現研究能量,探討「民俗與文學」及「文學社會學」促進學術交流

【嘉義訊】南華大學文學系日前舉辦為期三天,共計兩個場次的研討會,分別為「2022民俗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及「南華大學全國研究生第十二屆文學社會學學術研討會」,齊聚海內、外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共發表33篇論文。由文學系學生別出心裁以「四美圖」歌舞詩劇開場,展現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詩意形象,精彩又唯美的表演,為研討會拉開序幕。

  首先登場的是三年一會為期兩天的「2022民俗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以「民俗與文學」為主題,同時增列「小說戲曲中的民俗」及「俗文學中的民俗」兩項子題,使研究方向更為聚焦。期望「民俗與文學」的研究持續、多元地展開,以提供國內、外專家學者有更多學術交流的機會。「民俗是文學的土壤,文學是民俗的視窗」為「民俗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宗旨,兩者相互交涉下,囊括結合民俗與文學兩種向度的研究,創造更豐富、精彩的學術火花。

  「2022民俗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由南華大學文學系教授暨敦煌學研究中心主任廖秀芬總策劃,安排一場專題講座及七個場次的論文發表。特別盛邀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榮譽主任暨敦煌學研究專家鄭阿財教授,以「文獻、文學與圖像視域下的民俗研究─以敦煌歲時民俗九九重陽為例」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七個場次的論文發表主題類別包括民間文學、民間傳說、民間寶卷、民間信仰、民間風俗、地方歌謠、宗教儀式等,論文以不同視角深入剖析。「民俗與文學」研究議題深植民間,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至今仍受中文學界所矚目,對於當代文學及社會文化也有直接或間接的深遠影響。

  敦煌學研究專家鄭阿財教授演講時指出,民俗是在生活之中的活動,是立體的表現。民俗包括生命禮儀,從懷胎、出生、滿月、抓周,甚至到婚喪喜慶都在民俗中呈現。文獻、文學與圖像三者之於民俗,文獻只是事件的記載,沒有歷程、感受,但在文學作品中則有詳細地描述歷程,在文學圖像中則將抽象概念具象化。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暨臺灣中文學會理事長陳益源教授有感而發表示,很高興南華大學文學系,能夠堅持每三年舉辦一次,民俗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每個地方皆有各自的故事與民俗,其研究無論是來自土壤地觀察,或來自視窗地看穿,都有助於對民俗和文學地了解。

  本次國際研討會共有30位學者參與論文發表與評論,除了有來自國內12所大學的專家學者外,在各地的海外學者,有來自日本立命館大學、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博特拉大學、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及中國四川大學等,皆以視訊方式進行論文發表及交流。國內外專家學者們透過彼此相互切磋交流,有助於民俗與文學國際學術研究活動地推廣與加深。

  第三天辦理的「南華大學全國研究生第十二屆文學社會學學術研討會」,緣起自文學理論的研究與實際應用,乃是南華大學文學所之創所的理念及特色,自1998年以來,為貫徹此一理想,代表內在研究的文學符號學與代表外緣研究的文學社會學研討會乃應運而生,兩者交互舉辦已歷數屆,本屆文學社會學研討會已邁入第十二週年,開啟後代繼承研究之學術精神,並提供文學理論發表及討論空間。

  文學系主任陳章錫表示,文學系所學生的學習不同於傳統中文系,課程乃融合中國文學與西洋文學,兼具文學理論與文學創作的素養,本次由南華大學碩二研究生莊沁玲同學擔任總召,集結全國9所文學相關領域研究所同學參與主持、發表及討論,共發表11篇論文,藉此與外界對文學理論有所涉獵之方家互相切磋。本次更首次有博士生發表全英文論文,另有一位就讀香港大學的研究生也進行線上發表,不僅跨足全國更走出國際,共同提升文學理論研究之水準。

Go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