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5/6
南華大學「茶器共茗」 許偉庭教授發表「茶紙」 研究潛力十足
南華大學「茶器共茗」 許偉庭教授發表「茶紙」 研究潛力十足

【嘉義訊】南華大學茶產業研究發展中心舉辦「茶器共茗」活動,由建築與景觀學系暨環境藝術碩士班學生也是嘉義在地知名陶藝家蔡江隆老師,展開為期一週的茶器展,開幕式特別安排阿里山茶區多名資深茶藝師進行茶藝演繹,詮釋茶產業中心許偉庭主任獲頒台灣烏龍茶大賽特等獎的熟香好茶,為大家展開一場茶與器的共鳴。該校民族音樂系也於會中演奏古樂,讓與會者隨著音樂的旋律,感受茶香與音符的交融,體驗台灣茶文化之美。當天,許偉庭主任也特別發表、展示由茶渣纖維重組研發而成的「茶紙」。
  南華大學茶器共茗活動,特別邀請嘉義縣製茶工會簡金山理事長與阿里山茶葉協會官建安會長一同參與開幕,強化與在地產業的連結。同時也邀請多名大陸來校的交流學者擔任貴賓,體驗台灣茶文化之美,促進兩岸交流。該校林聰明校長、林辰璋副校長及一級主管皆出席開幕茶會一同品茗,共襄盛舉。
  蔡江隆茶器展共展示出野草蘭青瓷茶具組、青瓷銅把提樑壺茶具組、夢幻蕉蓋碗茶具組、木把壺茶具、柴燒提樑壺茶具組、柴燒志野釉茶具組、柴燒黑陶茶盞…等七種茶具組。展覽開幕茶會當天,由多名資深茶藝師進行茶藝演繹,詮釋茶產業中心許偉庭主任獲頒台灣烏龍茶大賽特等獎的熟香好茶,會場香氣四溢。
  今年春天氣候多變,高海拔山區春茶葉片遭霜害凍傷,導致全台茶葉產量較往年少,茶農損失慘重,有鑑於此,許偉庭主任成功將茶渣的纖維重新組合,研發出可以吃的茶紙,不僅可有效降低每年台灣所製造約三萬噸的茶渣廢棄物,更可讓茶渣廢棄物創造新的經濟價值。   
  南華大學林聰明校長表示,台灣是世界上重要的茶產區,幾近年全台灣各地由於天氣異常影響造成茶葉產量與品質難以控制,以今年春茶剛發生的霜害為例,茶芽即將採收時遇霜害後茶葉幾乎受損乾枯,且無法製成成品茶,茶農血本無歸,但未來若將茶葉纖維重組造紙的概念與產業結合,受損的茶芽將可回收造紙,減少天災造成的大量農損,此研究未來潛力十足。
  許偉庭主任指出,茶葉沖泡後的茶葉渣廢棄物,一般都是以堆肥、乾燥、發酵為主要的處理方式,更多的是直接投入垃圾桶中,發酵與堆肥的方式雖可延續茶渣的使用率,但經濟價值極低,且會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此,南華大學生技系與茶產業研究發展中心共同研發出可以吃的茶紙,此研發不僅可以使茶渣的利用率大大提升,透過茶紙的食用亦可使人體吸收茶葉沖泡過程中無法釋出的脂溶性營養成分,同時食用茶紙亦可補充多數人纖維攝取的不足,因此茶紙的研發不僅兼具環保,更可增加茶產業經濟發展與人體健康概念,未來亦可跟食品業者結合,使食品增加天然茶香。
  建築與景觀學系暨環境藝術碩士班蔡江隆表示,2007年在太和茶區駐村 ,和茶農朋友生活在一起,開始真正認識了茶,也慢慢了解茶具使用的功能和精神意義,透過研究所學習的過程,更深化在地精神和社區意識,因此與在地茶產業聯結,一直是他茶具創作堅持的方向。他認為藝術出自於生活實踐的精神需求,生活即是藝術實踐的道場,在茶具創作中思索著生活之實用功能,希望透過茶具的轉化 ,將一片茶葉昇華成提昇性靈的汁液。
  南華大學「茶器共茗」展覽,即日起展出至5月10日,歡迎大家蒞臨觀賞!
Go Back
Mobil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