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5/9
南華大學傳播所研討會 理論與實務並重
除學術論文發表外 更邀請多名中正大學教授和電影《志氣》導演舉行專題座談

除學術論文發表外 更邀請多名中正大學教授和電影《志氣》導演舉行專題座談

【嘉義訊】近日來「318學運」、「反核四」等等議題不斷在媒體持續發酵,使傳媒的公共性和正當性受到不少民眾質疑。嘉義南華大學九日舉行《2014傳媒的公共性與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關注傳媒的公共領域特徵與社會公器角色,吸引眾多傳播領域產官學界業者和師生參與,期能透由媒介全球化與產業化等相關議題探討,以健全傳播產業政策,促進傳播市場公平競爭,確保消費者與弱勢者傳播權,並監督傳媒內容,使其展現多元文化,弭平族群間鴻溝。

《傳媒的公共性與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迄今已舉辦七屆,歷年主題始終關注大眾傳媒的公共領域與社會公器角色,每屆舉辦均獲得傳播產、官、學界熱烈迴響,今年投稿情況十分踴躍,主辦單位採高標準審査,每篇稿件均聘請兩位學界人士匿名審査,錄取率僅有兩成。

除學術研討會外,此次會議特別舉行兩場專題座談,分別是「公民新聞2.0在臺灣的理論與實踐」,邀請多名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從公民新聞在網路、電視以及資料庫建立的發展路徑,探討其未來可能的理論和實踐方向;另一場則為「臺灣電影的產製與行銷」,更邀請電影《志氣》導演張柏瑞、微電影《替生》導演洪馬克、以及曾擔任《少年Pi的奇幻漂流》等多部電影視覺特效的Weldon Huang,除分析目前臺灣電影題材與市場,以及台灣與中國的微電影發展外,更從好萊塢經驗看臺灣電影的題材與製作模式,使本次研討會呈現多元且具新意的主題與內涵。

研討會分A、 B兩場進行,議題涵蓋「數位化與媒體產製」、「媒介使用與傳播效果」、「空間、消費與文化再製」和「新聞、語言與公共性」,不僅專注於傳播研究領域,更希望能從傳媒的制度面、產業面、產製面、消費面等全新思維,呈現多元意見與主題。

「當前傳播媒體已經成為許多知識、價值與觀念的來源,在數位化時代的現今,更是如此。」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系主任蔡鴻濱提到,現今人們身上搭載各類的傳播媒體,像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等,在無線寬頻時代,更是在移動中就能進行訊息的接收與傳播。希望這次研討會能給予閱聽人對傳媒社會公器角色和公共領域有正向的認知,進而凝聚更多知識創造與批判力量,為理論探索和研究實踐注入新活力。研討會承辦人南華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劉平君則強調,關注媒體經濟與產業政策、數位化發展與寬頻生活,顯然就是當前傳播學門不可忽視的議題。更重要的是,如何反思在全球化的衝擊下,台灣媒體未來如何發展,以及從批判的角度解構傳媒產業背後的政經權力運作,也相當值得關注。

現今的大眾傳播媒體,將公共領域假設為自由參與公共事務而不受干涉的空間,但資本主義經濟正逐步侵蝕,台灣如何確保傳播市場的公平競爭,如何保障消費者與弱勢者的傳播權,藉由傳媒促進多元文化均衡發展,弭平族群間的鴻溝,都是未來傳播產、官、學界要積極面對的嚴肅課題。

Go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