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價值

二○一二年九月十一日星雲大師於天津梅江會展中心「夏季達沃斯論壇」

 

    各位嘉賓,大家好!

    很高興今天有這個因緣,得以參加這場對引領世界經濟潮流具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夏季達沃斯經濟論壇」,並在這麼多專家學者、社會菁英及各界領導人齊聚一堂的場合裡,為各位主講「信仰的價值」。

    近幾年來由於金融海嘯、歐債危機席捲全球,造成世界性的經濟風暴,急遽加重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固有的各種矛盾,使得原已存在的貧富不均、失業率偏高等社會問題更形嚴重。

 

    值此全球經濟遭逢重重困境之際,此刻我們最亟需建立的,就是一份提振信心與力量的信仰,因為信仰具有普世的價值,有信仰就有信心,有信仰就有力量;久遠以來人類就是因為對一些善美的價值有信心,因此可以改善生活,可以發展未來,可以增加福祉。

 

    信仰能使生活美化,一個有信仰的人,他的內心是充實的,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充滿祥和;反之,沒有信仰的人,他的心靈找不到皈依處,他的人生是空虛的,他感到的世界是貧乏的,所以有信仰的人生才是美滿。

 

    人生必須建立的信仰很多,例如我們對國家的前途,對人類的未來,對社會的正義,對宗教的超越,都要生起信心;我們對造福人類的思想、學說、真理等,也要服膺、信賴。甚至對於能成為人間模範的聖賢好事,我們不但要信仰他,而且要心存恭敬。

 

    信仰可淨化我們的身心,可以增進我們道德,可以昇華我們的人格,可以作為我們生活的指標,我們對好人好事,對道德、因果,對慈悲、情意,對父母、朋友,以及家庭、社會,乃至對自己都能產生信仰,並且具足信心,彼此的關係就會和諧。

 

    現在舉世的專家學者,都在研究經濟,如果我們對經濟有信心,對自己的心靈寶藏有信心,那麼從自心本性裡開發出來的慈悲、智慧、道德、人格、平安、歡喜、自在、感恩、信心等,都將成為享用不盡的能源,這些都像永恆的太陽,又像流不盡的水源,可以助長我們人生不斷昇華、擴大,讓我們獲得永無止境的幸福與安樂。

 

    下面我就以「心中寶藏值多少?」、「享有世間知多少?」、「結緣回向有多少?」、「和諧禪月共多少?」四點來說明信仰的價值。

 

 

一、心中寶藏值多少?

    如前所說,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無限的寶藏,如慈悲的能量、智慧的能源、生命的能力、自我的信仰等。慈悲、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美德與財富,一個人只要有慈悲、有智慧,生命就會變得充實而富有,內心就會感到歡喜與自在,所以心中的寶藏,比世界上有形的財富更為重要。

 

    遺憾的是,一般人往往不懂得開採心中的寶藏,整日裡只把這顆寶貴的心,用來「關心」自己的前途、命運、金錢,比較少去重視心靈的淨化。其實,「人心、命運、金錢」這三者是互為因果關係的,「心好命就好,命好錢就多」,中國的古哲也教導說「大德必得其命,必得其祿」,因此人生的財富,要向內求。

 

 

    人生的價值,也不能只有向「錢」看齊,金錢以外,我們內心的滿足、身體的健康、心胸的寬大、前途的美好、生活的幸福、眷屬的和諧、智慧的靈巧,這些都是無價的財富,只要我們的心靈淨化,這些內財自然具備。

 

   「淨心」之外,同時也要懂得「發心」。我們的心「如田」、「如地」,世間的土地經過開發,就可以建築,就能利用;世間的田地經過耕耘,就能播種,就有收成。同樣的,我們只要懂得開發新田,內心的寶藏就能一一出土,心理的能源就會源源流出。

 

    記得數十年前,世界發生空前的「能源危機」,舉世惶惶不可終日,各國紛紛派遣專家上山下海,到處探勘,尋找能源。然而外在的能源即使在豐富,終究有告磬的一天;唯有我們內心的能源是無窮無盡的。

 

 

    我們心田裡最大的能源,就是信心。所謂「信心門中有無限的寶藏」,信心門裡的寶藏,要靠我們用信仰的手去取。信仰如手、如杖、如根、如船、如力、如財,信仰是人生最大的能源,信仰能使前途有望,能使煩惱解脫,能使身心安住,能使生命有靠;有信仰,就有取之不盡的寶藏,有信心,就有用之不竭的能源。

 

 

    因此,世間的能源處處求,最終還是應該「反求諸己」,只要我們對自己有信心,只要我們把心中的慈悲、智慧、精進、忍耐、慚愧、感恩、惜福、結緣等能量發揮出來,我們每個人都是開採能源的專家,我們的人生就會因此更加的富有與踏實。

 

 

 

二、享有世間知多少?

    在經濟學上有一條千古不易的致富秘訣,就是「開源節流」;能夠廣開財源,生財致富,這是人人所希望的,因為人在世間生活,離不開金錢財富。

世間的財富,有狹義的、廣義的;有有價的、無價的;有有形的、無形的;有外在的、內在的;有自我的、公眾的;有一時的、永久的;有清淨的、污染的。只要是用正當方法賺取,合乎「正業」、「正命」的淨財、善財,乃至智慧法財,都是多多益善。

 

     世間的財富不一定全然為我們所「擁有」,如果懂得「享有」,其實比「擁有」更富足;懂得以「享有」代替「擁有」,就是精神上的富者。

 

    在大自然裡,我們能享有的財富很多,例如太陽普照大地,帶給我們溫暖、光明,每個人都可以在太陽底下取暖,享受照明,太陽是大眾共有的。再如空氣普供大家呼吸、雨水普潤一切眾生,它們都是無私地分享給人類,我們同樣可以享有。乃至月亮、星辰、山川、河海、花草、樹木等,它們的養分、公用,也都盡情的提供人類享用。

 

 

    除了大自然提供的共有財富以外,社會上士農工商的供應,乃至家人給予的因緣,我們在享有之餘,都要心存感激,而且要知足,更要分享。

 

    在中國大陸江蘇省的江陰縣,有一位吳仁寶先生,他把華西村建設成為「天下第一村」。為什麼能稱為「天下第一村」?原因是吳仁寶先生發財之後,不是個人獨享,而是分享給鄰居、社區,乃至整個村莊,他盡量讓財富為大眾所共有,讓大家分享,所以現在「天下第一村」已成為觀光景點,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爭相到中國觀看這個「天下第一村」。可見得財富分享,不是自己減少什麼,反而可能擁有更多。

 

 

    財富要能與人分享,首先就是不能有自私的心,要「以眾為我」。像現在很多企業家,都懂得如果沒有員工,就無法創造財富,所以他們把利益分享員工,有的依公司盈餘發放年終獎金,有些公司甚至讓員工持股,員工自然以公司為家,發憤工作,努力經營,如此自然提高效率,創造利潤,彼此共享,甚至分享社會大眾。

 

 

    其實我們平時常講「捨得、捨得」,肯捨,才能得。我們能把自己所得的財富與眾人共享,才會更有價值;而懂得分享的人生,自然也會比擁有更富足,更有意義。

 

 

三、結緣回向有多少?

    一個國家,經濟繁榮的地方,文化、道德一定提升;貧窮,就會衍生許多罪惡。世界上,經濟蕭條的國家,人民所得偏低,國家太窮,固然是社會制度不好;過分的貧富不均,也是會制度有了問題,所以經濟的價值,不在於自己擁有,要均平共享,要懂得結緣布施。

 

    布施結緣是人間最美好的事。所謂「未曾得道,先結人緣」,人在世間生活,要靠許多因緣成就才得以生存,所以平時要與人廣結善緣。

 

    結緣之道,首在布施。懂得布施,就是具有「物我一如,同體共生」的宏觀;捨得把我的財物與人共享,就能得到廣結善緣的好處。因為布施表面是「給」,其實是「得」;懂得「給人,其實就是給己」,就是最有智慧的富人。

 

    布施結緣如同深井汲水,你愈是捨得提起桶水給人灌溉、給人飲用,井裡的水就愈是源源不斷。所以人生不能只有看到黃金白銀,比黃金白銀更寶貴的還有布施的溫暖、結緣的感動;人生也不能光是看到別人的擁有,自己要懂得結緣,要做自己的貴人。

 

 

    布施也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布施貴在一份發心,有時雖然只是少少的一點東西,只要誠心回向,所謂「回小向大、回少向多、回事向理、回因向果」,結果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回向就是「給人」,「給人」才能發揮經濟的價值。我在佛光山推行「四給」,就是要「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已經成為我們團隊的信條。甚至我們的僧團裡,一向奉行「利和同均」的制度,也就是對於施主的財施供養,不可私自獨享,要交由常住集中處理,要成為大眾所共有;透過經濟上的均衡分配,大眾才能過著「經濟平衡、利合同均」的經濟生活。所以在佛光山,個人不要有錢,點滴歸公,要讓團體有錢,才有所發展。

 

 

   「利合同均」的思想運用在社會上,讓有錢的人幫助窮困的人,有力量的人扶助弱小的人,如此在沒有經濟的壟斷、勞資的對立、貧富的懸殊等社會問題下,人人得其所應得,自然可以建立一個民有、民享,而且均平、富足的社會。

 

 

 

四、和諧禪悅共多少?

  中國春秋時代的名相管仲說:「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一個國家唯有經濟繁榮,才能建設「富而好禮」的社會。

 

  然而我們眼看著當代的社會,舉世人類由於過度追求物質享受,反而「人為物役」,無法得到物質活帶來的快樂。例如現在全世界都流行使用「信用卡」,購物也採「分期付款」,結果大家每天為了償還卡債,為了分期付款,忙忙碌碌的生活,哪裡有快樂可言?

 

  現在的家庭,為了食衣住行,每日在柴米油鹽中汲汲營求,可以說不是忙得不亦樂乎,而是忙得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因此,人類要想求得一份快樂,必須從物質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因為世間的物質有限,而人的欲望無窮。因此我們不能只是追求感官上的欲樂,要從淡泊物欲中體會精神心靈上的安然自在;要從信仰的修行上,感受禪悅法喜。甚至不但追求個人的心靈富樂,還要懷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為舉世人類創造和平安樂的生活。

 

  我們在世間上做人,有各等的層次,就以生活來說,也有不同的層級。我想生活最高的境界,就是「物質的生活要淡泊、精神的生活要昇華、藝術的生活要豐富、信仰的生活要提升」。

 

  當我們能從世俗的物欲中超脫出來,

能在信仰裡找到安身立命之處,從而獲得平安祥和的禪悅法喜,自然人人「自心和悅」,推及開來,必然「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以上「五和」是人間社會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人間唯有「和諧」,才能創造財富;有了財富,還要去促進社會的和諧。有了和諧,一切就會更具意義,更有價值。我們知道中國政府一直在大力推行「和諧社會」,我認為這確實是建設「富而好禮」的人間社會的不二法門。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僅以這四點簡單的表達一些個人的看法。請大家指教,謝謝大家。

中國江蘇江都人,生於1927年;幼年家貧,輟學,父母因忙於家務,隨外祖母長居多時,後蘆溝橋中日戰起,父應於1938年間因戰火罹難,與母尋父,有緣於南京栖霞山禮志開上人披剃,實際祖庭為江蘇宜興大覺寺。1947年焦山佛學院畢業,期間歷經宗下、教下、律下等叢林完整的佛門教育,之後應聘為白塔國民小學校長、《怒濤》月刊主編、南京華藏寺住持等。
 
  1949年至台,擔任「台灣佛教講習會」教務主任及主編《人生》雜誌。1953年任宜蘭念佛會導師;1957年於台北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1964年建設高雄壽山寺,創辦壽山佛學院;1967年於高雄開創佛光山,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動「人間佛教」,並融古匯今,手訂規章制度,印行《佛光山清規》,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新里程碑。
 
大師出家七十餘年,於全球創建300餘所寺院,如美國西來寺、澳洲南天寺、非洲南華寺、巴西如來寺等,均為當地第一大寺。此外,並創辦16所佛教學院、24所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50部「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50餘所中華學校,暨智光商工、普門中學、均頭中小學、均一中小學、多所幼兒園等。以及先後創辦美國西來大學、台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澳洲南天大學及菲律賓光明大學等。2006年,西來大學正式成為美國大學西區聯盟(WASC)會員,為美國首座由中國人創辦並獲得該項榮譽之大學。
1970年起,相繼成立育幼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會,設立仁愛之家、雲水醫院、佛光診所、雲水護智車,協助高雄縣政府開辦老人公寓,並於大陸捐獻佛光中、小學和佛光醫院數十所,並於全球捐贈輪椅、組合屋,從事急難救助,育幼養老,扶弱濟貧。
 
976年《佛光學報》創刊,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重新標點分段,編纂《佛光大藏經》近千冊暨編印《佛光大辭典》。1988年成立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舉辦學術會議、出版學術論文集、期刊等;1997年出版《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132冊、《佛光大辭典》光碟版,設立「佛光衛星電視台」(後更名為「人間衛視」),並於台中協辦「全國廣播電台」。2000年《人間福報》創刊,成為第一份由佛教界發行的日報。
 
  2001年發行二十餘年的《普門》雜誌轉型為《普門學報》論文雙月刊;同時期,收錄海峽兩岸有關佛學的碩、博士論文及世界各地漢文論文,輯成「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共110冊。2013年,出版《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20巨冊,2014年出版《佛光大辭典》增訂版十大冊、《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以及《金玉滿堂》人間佛教教材。

 

  大師著作等身,撰有《釋迦牟尼佛傳》、《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願文》、《迷悟之間》、《人間萬事》、《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語錄》、《人間佛教論文集》、《僧事百講》、《百年佛緣》、《貧僧有話要說》等,總計二千餘萬言,並譯成英、德、日、韓、西、葡等二十餘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大師教化弘廣,有來自世界各地跟隨出家之弟子二千餘人,全球信眾達數百萬,傳法法子百餘人遍及大陸各省以及海內外如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澳洲等地,如南京佛教協會會長隆相法師、保定佛教協會會長真廣法師、錦州佛教協會會長道極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道堅法師等。1991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世界總會總會長;至今於五大洲一百七十餘個國家地區成立協會,成為全球華人最大的社團,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
 
  佛光會先後在世界各大名都如:洛杉磯、多倫多、雪梨、巴黎、香港、東京等地召開世界會員大會,與會代表五千人以上;2003年,通過聯合國審查肯定正式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會員。歷年來,大師提出「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自然與生命、圓滿與自在、公是與公非、發心與發展、自覺與行佛、化世與益人、菩薩與義工、環保與心保、幸福與安樂、希望與未來」等主題演說,倡導「地球人」思想,成為當代人心思潮所向及普世共同追求的價值。

 

  由於大師在文化、教育及關懷全人類之具體事蹟,1978年起先後榮膺世界各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有美國東方大學、西來大學、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智利聖多瑪斯大學、韓國東國大學、泰國瑪古德大學、澳洲葛雷菲斯大學、台北輔仁大學、美國惠提爾大學、高雄中山大學、香港大學、韓國金剛大學、澳門大學、嘉義中正大學、韓國威德大學及屏東大學等。近年來,並獲大陸各大學頒予名譽教授,如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南昌大學、揚州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人民大學、上海同濟大學、湖南大學、上海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及上海交通大學等等。同時,多次獲得內政部、外交部、教育部頒贈壹等獎章;2000年獲總統頒贈「國家公益獎」,2002年獲得「十大傑出教育事業家獎」,2005年榮獲「總統文化獎菩提獎」等,肯定大師對國家、社會及佛教的貢獻。
 
  大師在國際間亦獲獎無數,如:1995年獲全印度佛教大會頒發「佛寶獎」;2000年在第21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上,泰國總理乃川先生親自頒發「佛教最佳貢獻獎」。2006年獲香港鳳凰衛視頒贈「安定身心獎」,以及世界華文作家協會頒予「終身成就獎」暨「永久榮譽會長」、美國共和黨亞裔總部代表布希總統頒贈「傑出成就獎」;2007年獲西澳Bayswater市政府頒贈「貢獻獎」;2010年獲得首屆「中華文化人物」終身成就獎;2013年獲頒《中華之光》「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以及「2013華人企業領袖終身成就獎」。
 
  大師悲願宏深,締造無數佛教盛事。1988年11月,被譽為北美洲第一大寺的西來寺落成,並傳授「萬佛三壇大戒」,為西方國家首度傳授三壇大戒。同時主辦「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海峽兩岸代表同時參加,為兩岸佛教首開交流創舉。1989年應中國佛教協會之邀,率「弘法探親團」赴大陸,並與國家主席楊尚昆、政協主席李先念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會晤,開啟兩岸佛教交流盛事。

  1998年2月,大師遠赴印度菩提迦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恢復南傳佛教失傳千餘年的比丘尼戒法,同時舉行多次在家五戒、菩薩戒會。同年4月,率團從印度恭迎佛牙舍利蒞台供奉。2004年11月至澳洲南天寺傳授國際三壇大戒,亦為澳洲佛教史上首度傳授三壇大戒,成為當地佛教盛事。
 
  大師一生積極推動國定佛誕節的設立,1999年經立法院通過,將農曆4月8日訂為國定假日,並於2000年慶祝佛教東傳中國二千年首度國定佛誕節。2001年10月親赴紐約「911事件」地點灑淨,為罹難者祝禱;同年12月,受邀至總統府以「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發表演說。2002年元月與大陸達成佛指舍利蒞台協議,以「星雲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為原則,組成「台灣佛教界恭迎佛指舍利委員會」,至西安法門寺迎請舍利到台灣供奉三十七日,計五百萬人瞻禮。
 
  2003年7月,大師應邀至廈門南普陀寺參加「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界為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同年11月,應邀參加「鑑真大師東渡成功1250年紀念大會」;隨後應中國藝術研究院宗教藝術研究中心之邀,率領佛光山梵唄讚頌團至北京、上海演出;2004年2月,兩岸佛教共同組成「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至台、港、澳、美、加等地巡迴弘法。
 
  2006年3月,至享有「千年學府」之譽的湖南長沙嶽麓書院講說,同年4月,以八大發起人之一的身份,應邀出席於杭州舉辦之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說。2009年,國際佛光會與中國佛教協會、中華文化交流協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並於無錫開幕,台北閉幕,寫下兩岸四地宗教交流新頁。
 
  2012年9月,應「第六屆夏季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之邀,主講「信仰的價值」,為該論壇創辦以來,首位發表專題演說之佛教領袖。2010年起,應邀於北京之中國美術館及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為首位在該館展出書法作品的出家人,後陸續於海南、天津、內蒙古、山西太原、廣東、雲南、廈門、鎮江、上海、大連、山東、浙江、廣西等美術館或博物館(院)展出。
 
  2011年12月,大師指導建設的佛陀紀念館開館落成,翌年即獲「國家建築金獎──文化教育類金獅獎」,開館第三年(2014年)獲得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認證,成為該會最年輕的正式會員,同年,全球最大旅遊網站TripAdvisor評為「2014年大獎得主」,頒發「優等」證書,以各項藝術展覽、教育推廣、兩岸文化交流、地宮收藏時代文物、永久為社會大眾持續做公益服務等項目受國際肯定。
 
  為推動世界和平交流往來,歷年來,大師曾與各國領袖會面,如泰皇蒲美蓬、印度總理尼赫魯、菲律賓總統馬嘉柏皋、多明尼克總統塞紐瑞、美國副總統高爾,以及馬來西亞三任首相馬哈地、阿都拉‧巴達威和納吉等。此外,大師先後並與各宗教領袖交換意見,如: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會長泰國公主蓬‧碧司邁‧迪斯庫爾,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約翰保羅)、本篤十六世等晤談。
 
  2004年,大師應聘擔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委員會主任委員,與基督教、天主教、一貫道、道教、回教等領袖,共同出席「和平音樂祈福大會」,促進宗教交流,實際發揮宗教淨化社會人心之功用。也先後與瑞典諾貝爾文學獎審查人馬悅然教授、漢學家羅多弼教授、哈佛大學傅高義教授、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人莫言先生等人進行人文交流座談。2013年,與大陸三任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胡錦濤及江澤民見面,寫下佛教歷史新頁。
 
  近年,大師於大陸宜興復興祖庭大覺寺,並捐建中國書院博物館、揚州鑑真圖書館、南京大學佛光樓,成立揚州講壇、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等,積極推動文化教育,期能促進兩岸和諧,帶動世界和平。
 
  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對佛教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展,可說厥功至偉!

主題:「南華大學一○五學年度共識營」星雲大師開示
時間:二○一六年九月二日上午
地點:傳燈樓四樓集會堂
 
林校長、各位副校長、教授老師,大家平安吉祥,大家好:
  南華在無意中創校,也有二十多年了,按照講,等於一個人的成長,二十多歲,也快大學畢業了。現在南華各位教授老師,在校長的領導之下打拚,有校舍、有宿舍、有停車場,教學也有聲譽,什麼都有。當然,缺少的也還很多,不過我想,缺少的東西要增加,並不是一天可成的,以急用的為先。
  我覺得,現在南華要增加的,是樹立南華的性格。山水有山水的性格,樹木花草有樹木花草的性格,世間上萬事萬物都各有功用,各自都要樹立它的性格、能量。比方麥克風,便宜的一支要兩三千塊,相較於過去歌手張惠妹小姐的麥克風「小白」,要兩百萬,就有差距;同樣都是發聲的麥克風,但質量、性能不一樣。所以,台灣的大學那麼多,各個學校都要樹立自己的性格。
  說到性格,從人講起,像我,當然也有性格。性格,有的是先天的,父母生下我們後,就有基本的性格;有的是後天的,是透過自己慢慢學習,增加能量,才成為自己的性格。在此,我把我的性格向各位老師訴說,看看怎麼建立我們南華大學的性格。
  我出生在貧窮的家庭,父母生養我後,一直到十二歲出家,我都沒有穿過一件新衣服,貧窮的程度是到這樣。不過,父母雖然沒有給我財富、好衣、好食,我卻感念他們生養我一個很好的性格。比方我有一點慈悲,這既是金錢買不到的,也是教育很難樹立的,這要發自內心肯得與人為善,肯得從善如流,肯得對人施捨,肯得給人服務,可以說,這是父母給我的最大財富。
  另外,父母也養成了我一個勤勞的性格。我從小由於家庭貧窮,就想為家裡增加一點錢財,讓大家三餐都能溫飽。記得我在六、七歲的時候,每天清晨天色還沒亮就起床,外出撿狗屎。撿拾後,慢慢地堆積,累積到成堆成桶,賣給人家作肥料,也可以賺幾個銅板。父母看了當然很高興,覺得這麼一個小孩子原本是應該去念書的,卻因為家裡沒有錢,而主動做工貼補家用。在他們的讚美之下,我就更加勤奮了。
  到了黃昏,鄉村的牛要回家了,牛很有規矩,回家之前,總會先在草原、路上大便。那時我年紀還小,才十歲左右,提不動牛大便,就弄個鐵皮來,把牛糞擺在上面,一路拖回家。牛糞積多了,我也學習大人用草、水和一和,然後用腳踩一踩、用棍子打一打,融合了以後貼在牆上晒乾,也可以當柴燒,賣上幾個錢。家人並沒有要求我做什麼,但我總是自動自發,甚至父母出門了,我在家裡沒有什麼事,就幫忙打掃清潔、整理環境,所謂「金角落、銀角落,不及自己的窮角落」,它總是我的家,我要把它整理得很乾淨。
  雖然在那樣貧苦的家庭環境裡成長,但我並不覺得自己貧窮,不感到自卑,總覺得我有偉大的父母、偉大的家庭,甚至我也有偉大的人生。為什麼?我有雙手可以做事、有雙腳可以走路,我的兩個眼睛能看、兩個耳朵能聽,我很富有、很健全。
  當然,我也沒有機會外出,不懂得要跟人家比什麼。幾年前我到大陸,江澤民先生跟我開玩笑說:「大概童年的時候我們在一起玩過。」因為他的家庭距離我的家鄉不遠,年齡也只比我大一歲,今年九十一歲。但是我說:「不可能,主席你是富家子弟,你有你們遊玩的環境,而我是貧家的兒童,玩的是貧窮人家的遊戲,我們不會玩在一起。」他聽了以後,哈哈大笑。雖然我是這麼客氣地在跟他講話,但是內心並沒有我不如你、我自卑、我貧窮的想法。
  出家以後,養成了我好多後天的性格,我倒願意和各位分享,助長我們南華今後在性格上,也能發展出它獨特的一個標誌。
  我在二十歲以前,不只是沒有讀過學校,也沒有看過學校,不知學校是什麼樣子。所幸在十二歲的時候,因為特殊的緣分,出家做了和尚。做了和尚,在寺廟裡,我經歷種種專制、委屈、打罵、艱難痛苦,也從事很多苦行的工作,一個十幾歲的青少年,要挑水、要擔柴、要煮飯。這也不稀奇,何況我自己很樂意做,只是說,過程中常常受氣、委屈、被冤枉。沒有什麼理由的,那許多師父們只因為年紀比我長,看到我就歡喜打我兩個耳光,或許是我很愚笨,念書念不過人,讀經讀不過人,只有天天被打、天天被罰跪,那也是無可奈何了,誰叫我不如人呢?
  不過,我從來沒有想到我受不了,回家好了,總感覺到那種委屈的、苦難的教育是當然的,我不這樣接受教育,不給老師千錘百鍊,怎麼能成功呢?從中也就養成了我這個特殊的性格,所謂「逆來順受」,認為一切是當然的。
  出家後,我在叢林十年的歲月裡,過著關閉的生活,連大門都不能出去,不像佛光山這麼大,道路這麼寬,在裡面還可以暢行無阻。尤其大陸上的寺廟,到處都是殿堂,都是給佛菩薩住的,人住的地方很少,庭院也很小,再說,老師也限制我們只能在某一個區域活動,超過了紅線就要受到處分。我在南京棲霞山幾乎有將近七年的歲月,除了佛殿和寮區,其他地方我都沒有到過。
  最近聽說人間衛視把我在一九八九年到大陸訪問的情形剪輯成影片,相隔了四十年,我回到南京,那許多過去打我、罵我的老師,不再打我、罵我,還在我上台講話時,扶著我上台。我從來不流眼淚的,但是在那個時候,不禁感慨系之,覺得:唉!人生!四十年前,這個講話的地方是我不能到達的,今天我卻進到了這個房子,許多打罵過我的老師,還把我抬上了講台,人生的變化真是不可思議,不由得流下感慨、感動的眼淚。
  後來,那些打我、罵我的老師,我一個一個地都把他們請到美洲、歐洲去旅行,為什麼?感念他們的慈悲,給我的打罵。到底他們打罵我,會快樂嗎?我想他們是很痛苦的。但也因為他們的打罵,使我的性格更加成長。所以,苦難並不是消極的,不經過十載寒窗,哪裡能金榜題名呢?不經過艱難困苦,哪裡會有成功的希望呢?因此,苦難對我們不是不好,實在是我們的營養,是我們增上的力量。我覺得,年輕人能夠受一點委屈、受一些苦難,對將來的成長必定是有幫助的。
  由於過去養成了這種承受苦難的性格,所以在台灣六十七年的歲月當中,儘管經歷了多少的苦難,我都不以為苦;經歷了多少的困難,我也不以為難;面對批評、毀謗,我也不覺得一回事,好像和我沒有一點關係。
  佛教的「忍」,倒不是忍苦、忍窮、忍貧、忍氣吞聲,而是一種力量,讓我能承擔;是一種智慧,讓我了解人世間的各種好與不好,面對好或壞、能接受或不能接受,我都要忍。貪汙的人就是因為忍受不了金錢誘惑,所以貪汙;青少年因為血氣方剛,忍受不了愛情的誘惑,也會變得衝動。所以,我覺得忍耐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力量,是一種道德勇氣。
  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長老白聖法師,他在台灣做了四十五年中國佛教會會長。他因為不喜歡我,而不給我機會出國,包括當年我要送慈惠法師等幾位青年出國留學,他也不肯轉送公文到內政部,一再壓制,「凡是星雲某人,不給他一點生存的機會。」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之後,我到三十六歲,在政府幫助下,才第一次隨著團隊到國外訪問,見到了一點世面。
  即使到了四十歲、五十歲,要出國也很困難。有一位越南的法師知道後,實在看不過去,就出面邀請我到越南參加「世界佛教社會服務大會」,但是我想我不能獨自前往,就說:「我必須和中國佛教會在一起,跟隨著團隊活動。」那時候出國,都必須召開出國會議,由政府派人到佛教會指導出國相關事項,以及說明如何才能為國增光。
  我記得,當我從高雄坐夜車到達台北時,天已經亮了。抵達開會地點後,白聖法師已經坐在那裡。他看到我就說:「咦!你來幹什麼?」我說:「老法師,不是要召開出國會議嗎?我也收到通知單,想就隨你們一起前往。」他說:「喔!大家都討厭你,不會要你一起去的,你回去、回去!」那時候我已經在南部辦佛學院,好歹是一個佛學院的院長,也編過雜誌、寫過多少文章、出版過多少書,他卻連人的尊嚴都不顧,在大眾之中給我難堪。
  老實說一句,如果我上前給他兩拳,或者打他兩個耳光,人家也會同情,但是我想我為了個出國生氣,值得嗎?我就說:「老法師,謝謝你,祝福你們,我走了。」我就這麼走出了會場。這時,立法委員莫淡雲不忍心,趕快就跑出來,她也是隨團出國的人之一,就說:「你到哪裡去啊?」我說:「我回高雄。」「你就這樣走了嗎?」「我不走,能怎麼辦?我在台北沒有基地,也沒有朋友。」她也無力幫忙,只是感到很無奈。我說:「莫委員,謝謝,再見。」在我到達火車站,買了火車票,坐了火車回到高雄已經是深夜。那時候火車行進的速度很慢,一趟都要十多個小時。
  我想,為了一個出國,有什麼好生氣?這只是他個人的問題,沒什麼了不起,但是我要這麼懦弱嗎?這就要講到性格。
  南亭老法師比白聖法師的聲望還要高,可以說是台灣第一長老。美國沈家楨居士辦理「密勒學人獎學金基金會」,獎勵佛教徒寫佛教論文,我也是受聘的董事之一,開會的時候,大家討論到幾年來論文都不能提升,也很少人撰寫,我就說:「老法師,發表一篇三萬字的論文,只給五千塊,實在不夠讓人花費苦心寫作。況且一張照片得獎就可以得到五萬塊,一首歌曲得獎也有五萬塊,但是要寫一篇三萬字的佛教文章並不是那麼簡單,我們是不是也將五千塊錢的獎金提升到五萬塊,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所有委員、董事都贊同:「星雲某人講的話不錯,我們應該提高獎金。」他卻說:「你們不要聽他的話。」後來他再提,我又說明:「今天社會怎麼進步,要隨著時代。」別的委員同樣說:「星雲法師說的不錯,確實是應該。」他還是說:「不可以,你們不要聽星雲法師的話。」
  一次一次又一次,大概也有五、六次的來往。為了佛教的發展,雖然是在長老的威德權勢之下,我還是很勇敢,桌子一拍,說:「你倚老賣老,算什麼東西!我拿了錢坐火車從高雄來開會,能不發言嗎?你能叫大家不聽我的話嗎?算什麼東西!」忽然地,他的臉就變小了,我也心生不忍,心想:哎呀!阿彌陀佛,年輕人給長老這麼難堪。但我不得不有這個勇氣對付他一下啊!
  我只是要向各位報告,這就是我人生的性格,我能忍耐,但也有道德勇氣。
  我還有一個「不退票」的性格。南華大學當初開辦的時候,為了對南華招生有利,我們提出了「四年不收學雜費」的辦法,學生就讀南華的四年間免付學雜費。但是我也不懂為什麼,後來南華有人跟我說:「你所說的『四年不收學雜費』,就是四年之內,所有的學生都不收學雜費的意思,加總下來,也就等於十六個學年不收。」我一想:喔!幾千人都不收學雜費,就是要我全力來養,也養不起啊!但是他們仍然說,當初我說的「四年不收學雜費」就是這個意思。
  既然是這樣,我還是承諾不會退票。縱使我在佛光山怎麼辛苦,都不要緊,就是要守信用。我和佛光山的所有信徒沒有什麼來往,也沒有跑到信徒家化過緣,更沒有和人談過錢、要過錢,但是我不退票,我有信用。也因為全世界的信徒了解我辦學的苦心,所以都自動自發地幫忙。
  總之,「永不退票」是我的性格。即使被人欺騙,或者遭受辛酸難堪,我都不會報復,不會記仇。為了佛教,再多的苦難、再多的欺壓,對我再怎麼不好,都不要緊,佛教是我的信仰,我一切都甘願承受,甚至覺得苦難就是修行,委屈也能讓我增上。
  可以說,在佛光山發展期中,不但有來自佛光人的緣分,甚至全台灣、世界五大洲很多人我都沒有見過面,但大概就是因為憑著這種性格,後來有人欣賞我,跟我志同道合,都來幫我的忙。
  尤其我有一個感恩的性格,有時候,佛光山的信徒回到佛光山來召開信徒大會,我都不敢想我是師父、我是老師,就用台灣話對他們說:「各位『頭家』(各位老闆),歡迎你們回來!咱員工是在這裡服務的,應該向你們做個報告。」由於我們對信徒尊重,感謝他們護持,所以很多事情不用特地邀請,他們就知道應該怎麼做。
  同樣地,我也要對南華的各位老師,尤其校長,表示感恩。你們在南華可以說是受到委屈的,因為鄉村學校交通不便,旁邊又有國立大學、很多頗有成就的教育機構,而我們只不過是一間小小的學校。感謝你們願意承受委屈,與我共同為南華打拚,樹立南華的形象,樹立南華的性格。
  南華的性格是什麼?我想,老師要勤於教書,學生要勤於讀書,貧窮、有無不要計較,要想教育會改變我們的氣質,教育會讓我們的人生向上。
  除了苦學、苦幹的性格,我們還要樹立南華人的品德。南華大學宿舍欠缺、不夠不要緊,但是南華人要有道德、有氣質。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人的氣質,讓一個人受了教育之後,能像一個人,做人上人。
  此外,吃苦、耐勞、犧牲、奉獻是南華的性格。南華人沒有懶惰懈怠的,南華人走出去都是昂首挺胸的,是有光采、有尊嚴的。南華不是養老的地方,不是自私懶惰的地方,南華是一個教育品德、陶冶性情、成長聖賢性格的地方。
  我與南華的各位老師們雖然很少見面,但是心中一直對你們存有希望,為你們祝福。
  昨天有人跟我說:「現在佛光山把資源都投注在南華身上,對我們佛光不關心了。佛光大學資源不足,今後在台灣沒有競爭力了。」不會的,南華也好、佛光也好,都是一樣的。甚至美國的西來大學、澳洲的南天大學、菲律賓的光明大學,也都是我們的學校,我們一樣關心。
  我沒有受過教育,但是知道教育可以救國,教育可以改變社會,尤其教育可以改變自己,教育可以養成聖賢的性格,在佛教講就是「菩薩的性格」,救苦救難、救世救人。教育團體是一個陶鑄聖賢的地方,是神聖的;不光是寺廟大雄寶殿才神聖,學校也是讓人嚮往的聖賢地。
  我覺得林校長他有好的性格,他能為學校盡心、辛勞、奮鬥,挖空心思就是想讓南華向上。甚至他也告訴我,各位教授老師現在也都很努力,與過去有一段時期進步緩慢不一樣了。南華建校二十多年,是一個人即將大學畢業的階段,是應該更上一層樓了。所以,今天林校長讓我有機會和各位見面講話,我感到很歡喜。
  當然我還有好多性格,例如我自覺一生有「不要」的性格。各位老師!說來你們不相信,至今我都沒有一個抽屜,沒有一個辦公桌,沒有一把鎖匙,甚至沒有私人的生活,每次出門都是一大堆人跟隨,所以我也感覺到我有「我在眾中」的性格,我能在佛教裡活到九十歲,如果沒有「我在眾中」的性格,可能早就在佛教裡流失了。所以,我希望大家在南華的大眾之中,也要表現南華人的性格。
  現在校長、幾位副校長和各位老師們,都能體諒學校辦學的艱苦,大家都很努力。我想,各位老師們也都了解到我們對你們的希望、對你們的祝福了。在此,我要對你們表示祝福,感謝你們聽我講話,我無以感恩你們、報答你們,只有祝福你們平安吉祥。
(南華大學董事會黃素娟提供文字/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彙整)
主題:「南華大學共識營」星雲大師開示
時間:二一四年九月十一日上午十時
地點:傳燈樓四樓集會堂

  林校長、三位副校長、各位老師、嘉賓,大家早安吉祥!
  我本來是沒有進過學校、沒有看過學校,沒有在正規學校念過書的一個鄉村苦孩子,直到十多歲,都還沒有因緣讀書。但是我看過兩張相片,一張是在地上揀的,是《岳傳》的封面,岳母正在兒子岳飛的背上刺寫「盡忠報國」,圖片是彩色的,很漂亮,當時真覺得如獲至寶,不過因為不曉得是從哪裡掉下來的,也就不敢任意拿取。據鄉村裡的人說:「這是岳飛的母親在替他刺寫『盡忠報國』啊!」所以,這張照片也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發了我想要效法岳飛盡忠報國的想法,恨不得立刻就跪下來,也讓母親在我的背後刺寫「盡忠報國」。畢竟是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只是有這樣一個想法。
  另外,我也曾到過一戶人家,這戶人家是「書香之家」,屋內掛了一幅孔子像。初看到這麼莊嚴的聖像時,還以為:是皇帝嗎?旁邊有人就說:「是至聖先師孔子。」但我還是不懂什麼叫做孔子?他們又說:「就是老師啊!」這才讓我恍然大悟,「喔,原來老師就是這個樣子啊!這麼威嚴、端莊!我也要學做老師!」那麼,要到哪裡學呢?當時生活貧困,放眼望去,看到的都是村莊、農田、苦工,看不到學校、讀書人,也聞不到書香,沒有地方可以學習啊。
  後來,有因緣看到和尚,見他那威風的樣子,我就立志:將來我要做和尚!小孩子總想要有前途,沒有讀書,將來能做什麼呢?就這樣,為了讀書學習,我做了和尚。
  總說一句,我的家庭雖然貧窮,日食艱難,但是父母生養我,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性格;什麼性格呢?見賢思齊,要學好、要向上。我條件不具足,不過既然現在做了和尚,就要做一個不說是「偉大的和尚」,也要是一個「好和尚」!就這樣,我跟著那許多年齡比我大十歲以上的上百位同學、學長共同學習。
  棲霞山是十方叢林,如同官方政府一般,不可以私自收徒眾,沒有裙帶關係的,所有住眾都是從十方來到這裡參學的。在棲霞山,只有我一個小孩子,我是藉我師父的光,因為他是棲霞山住持,等於借寺廟的場地,收我做徒弟。他收我出家後,也明白地告訴我說:「你出家的寺院不是棲霞山,宜興大覺寺才是我們的寺廟。」當時大覺寺就只是一間小廟。
  與那許多兄長在一起學習,他們欺負我、委屈我、歧視我,給我種種的難堪、侮辱,我都不在乎。為什麼?因為我已經立志要在這裡學習做一個好和尚,我要給人接受,讓大家看重我。
  那時候大家並不看重我。例如:我的師兄也不過大我十歲、八歲,那時候他已經擔任職事,正在和幾個人吃飯,由於我年紀小,就站在旁邊替他添飯。當中幾個人認識我,忽然有人就說:「這個沒有希望啊!」另一個也說:「假如他和某某人一樣,就有辦法。」只不過,他說的那個某某人現在人在台灣,還是要靠我來幫助他。
  接著,我的師兄就說了:「哼!他還能跟哪一個人比的話,太陽就要從西邊出來了。」我一聽,心想:會是這樣嗎?現在我能和他們比什麼呢?不過,想到十年、二十年後必然和現在不一樣,我一點也不氣餒。現在的我當然不能和你們比,但是我可以努力學習,我要給人接受!如何才能讓人接受我?我要有禮貌,對人尊重。如何讓人看重我?我要勤勞,不但掃地、抹桌子這樣的小事要做,當行堂、做典座、做苦工、上山砍柴、挑水,我也都是爭先地去做。
  慢慢地,人家一看,「這小孩不錯,有禮貌,又滿勤勞,就只是不會讀書啊!」這麼一聽,我心裡就想:不會讀書沒關係,我年紀小,還有時間。雖說眼睛看不懂經文,不過用耳朵聽,用心聽,也能聽懂一點,像:「要慈悲!」「要智慧!」「要忍耐!」「要融入團體裡!」「要跟隨大眾!」「不要古怪!」「不要鬧情緒!」這些我都聽得懂,就可以拿來應用。
我又想:「比起你們這許多個子高、年紀長的人,我也是不差的,你們學做法師,難道我就不能學嗎?」所謂「士農工商」,士──老師在我心中是最貴重、最高、第一的。那時候,我就有夢想,就有「中國夢」,心想:將來我有德行做老師嗎?不過,我知道,無論能不能做老師,我都應當努力!
  所以,我在想,現在的教育要注重鼓勵學生自覺,自己要學習,自己要向上,光是靠父母老師教:「你要乖一點!」「你要好一點!」或者給他一些機遇,反而他聽不進去,也不一定能接受。
  後來我聽說佛陀有十個名號,就像我們稱呼某人「張先生」,實際上他還有姓名、小名等等,佛陀也有好多名字,其中一個是「無上士」。所謂「士」,就是讀書人,那麼佛陀名為「無上士」,也是老師。能做到無上士、做個老師,也是為祖上增光、光大門楣。所以我就想:父母你們不必罣念!你的兒子出家,將來一定會做個老師給你們看!就這麼一個念頭,讓我想做老師。
  但是老師授業、解惑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我們是一個出家人,要到哪裡去做老師呢?
  在我十八、九歲的時候,正逢抗戰勝利,學校都搬回來了,大後方的教職人員也都回來了。由於學校要重整、要找學生,許多教授沒有地方住,就先住到我們棲霞山的寺廟裡。或許是緣份,有人看到我,就逗我說:「你來讀我們的教育學院吧!」教育學院是國立的,就相當於現在的師範學校。我一聽,心想:我也能讀你們的國立教育學院嗎?有這麼好的機會嗎?好!就去向師父提出要求吧!
  來到師父的面前,我說:「師父慈悲,有許多教授要推薦我去讀教育學院。」我師父當時是棲霞山住持,也是一個很直爽的人,我那許多同學們都叫他「大砲」,意思是講話很大聲,他對我當然也是如此,大聲一吼,就說:「混蛋!讀什麼學校啊?」我一聽,「對的!我混蛋,要讀什麼學校?」也就不敢再想。
我師父的這句「混蛋」罵得真好,佛門裡的生活是很清苦、很淡泊的,假如當年我去讀國立教育學院,或者留學碩士、博士,可能我就隨著這個社會的安排做了中學教員、中學校長,或者在大學裡做老師,就不是星雲了,就失去我的本來面目了。所以到今天,我都很感謝師父的慈悲,是他叫我不要去念教育學院,讓我認清出家做和尚、學佛做法師的意義,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沒有學歷、沒有文憑,一切只有靠自己的本領。
  那麼,我當然就要學習另外的本領了。什麼本領?做人,我要把人做好、我要對人廣結善緣;做事,我對事要勤勞服務,對公家要盡忠職守、一絲不苟。
  像我二十三歲到宜蘭的時候,也不是什麼都懂,還有很多事情要學習。記得從雷音寺到火車站的那一段路,大概有兩公里長,我在路上走,都是擺起像唱戲的姿態,走路行如風。佛門有所謂「四威儀」: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人就要有人的樣子,所以當時我走路行如風,甚至還引得宜蘭街道上的老百姓注意。我每走一段路,他們就會跑到門口來觀看。那是光復初期,大家都感到好奇:奇怪?哪裡來的一個小和尚,在這裡走來走去?他們看我走路的樣子很規矩,對我也有好感,所以後來都叫他們的子弟來跟我學國語。他們會講台灣話,不會講國語,加上文藝寫作我也懂一點,因此像慈惠法師等人就來跟我學國語、學文藝。
  他們來寺廟學習,我是很嚴格教導的,總覺得,既然你們有心要跟我學,我就一定要全心教你們。所以,我組織的青年學生會、兒童班等等,雖然是在一間小廟裡,佛堂的空間還不到這裡的八分之一,坐三十個人就滿了,但每天都有上千人來來去去,像鄭石岩老師就是當時兒童班的小孩。我和大家打成一片後,慢慢地就忘記了「我是和尚」,轉而成了「我是老師」。既然我做為一個老師,當然就要比學生好、比學生勤勞、比學生肯吃虧、比學生更有志願、比學生更能向上,我是老師就要有老師的尊嚴。
  感謝在宜蘭多年的苦日子,養成了我、訓練了我,所謂「蓮花出於污泥」、「鑽石出於煤礦」,我想一個有用的人不怕出身如何,只要立志向上,就會有辦法。
  我雖然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但是感覺到教育對國家很重要,對人氣質的改變、社會的提升、國力的增加都有很大幫助,所以我立志除了弘法為佛教以外,還要辦教育為國家。
  四、五十年前我就想要辦教育,不過實在不得力量,一個大學、中學不容易辦啊!一直到了三十年前,有一點力量、有一點知名度可以辦教育了,政府卻凍結民間,不可以辦私立學校。那時,我常常向政府爭取,說基督教辦有多少大學、天主教辦有多少大學,佛教人口那麼多,東南亞一帶都是佛教徒,也應該辦一所佛教大學。但是人微言輕,力量不夠。後來有了好的因緣,明白說,那都是我勤勞、待人好、給人方便,別人給我的一點回饋。
有一次教育廳長陳倬明到山上來辦活動,我對他說:「我也想辦大學耶!」他強調說:「不可能啦!不可能啦!」這麼一個「不可能」,我也就算了。
  幾年以後,他又來這裡辦活動,我再次提起要辦大學的事。他說:「我已經給你辦了啊!」我說:「你什麼時候給我辦的?」他說:「你不是什麼『雲』,申請辦了一所工學院?」我說:「那是華梵的曉雲法師,不是星雲啊!」接著他就說:「喔,那你可以辦大學!」那麼我就這麼子得到了鼓勵。
  無論是辦大學、小學、中學或是辦報紙、電視台,向各位報告,我至今沒有拿過一塊錢車馬費,也沒有拿過一塊錢薪水,我所有的一點,通通都奉獻到辦學校、辦報紙、辦電視台。我覺得,或許有人過去辦學校是為了要賺錢、圖利,要『收』,但是我跟大家相反,我要『給』,有多少就想到要給多少。
  南華大學啟用的時候,各位應該都知道,學雜費是全免的。原本我以為只是一年全免,結果一年過去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也都是全免。四年間,為了籌措學生的學雜費以及老師的薪水,說不容易也不容易,說容易也都過去了。
佛教講「發心」,就是開發心田、心地的意思,你能開發它,它就會生長。我在佛教裡,以開發自己的心為要,因為心中就有財富、心中就有財寶,我不喜歡從人家那裡取得財富,我要開發自己的財富。或許你說人的心中能有什麼財寶?當然有!我雖然沒有錢,但是見到人,給一個點頭、一個微笑、一句讚美,這許多都不差於錢的力量。在這個社會上,所謂「禮貌」,舉凡點頭、微笑、說好話、做好事,都是很有力量的。
  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能否成就,要看他發不發心。發什麼心?發心做人、發心做事、發心學好、發心為人服務、發心願意犧牲、吃虧。就好比開發了都市裡的土地,就可以建大樓;開發了海埔新生地、山區土地,就可以種植;開發了果園,就能生產。
  當然,除了學生發心,我們老師更要發心,發心勤於教學,發心不計較待遇多少。我剛才說我一生沒有拿過薪水,但並不表示我沒有錢,甚至還要比你們多。這許多錢都是從哪裡來的?我也不懂。我不偷、不搶,也沒有什麼本領,應該就是佛教講的「緣份」,由於「因緣」,有了因,自有緣份來;有因緣,就有果報、就有結果。 
  我想,我們南華的各位老師在學校勤於教學之外,還要再問一下自己發心的程度,不要為了工作時間計較。四十年前辦普門高中的時候,我心裡就想,給老師的薪水要比照省立學校、公家學校的待遇,因為那時候私立學校的薪水比公立學校少,一方面也是希望大家都能認真教學。
  後來那一班老師不贊成我的作法,甚至於還要求要有加班費,多教半個鐘點,要有加班費;多教一個鐘點,要有加班費;禮拜六、禮拜天上課,要有什麼費;替學生補習要有什麼費 大家通通都在金錢上計較,而不在學生的學位成長上計較,讓我很失望:每個人都只為自己打算,怎麼能教得出好學生呢?
  我覺得,身為老師,要忘記自己的利益,只想如何把學生教得「青出於藍,勝於藍」,以學生的成就為榮譽。
除了發心以外,現在的教育還要重視「自覺教育」,自己要覺悟。父母教我們、老師教我們、社會多少人都在教我們,可是不一定能學得好;要自覺,自己教自己,養成「自己做自己的老師」的習慣,進步才會快。
  我常說,人類有劣根性,彼此好鬥爭,即使親如兄弟,也會「兄弟鬩牆」,兄弟鬥爭;恩愛如夫妻,夫妻是一體的,但是夫妻也要鬥爭,要鬧離婚。甚至鄰居和鄰居鬥、這個鄉村和那個鄉村鬥、這個民族和那個民族鬥、這個國家和那個國家鬥。中華文化幾千年來,光是為了鬥爭,為了政權的爭權奪利,死傷了多少人,可憐悽慘啊!
  我覺得,教育要倡導和平,不要對立,對立就有我、你,就要鬥。人類是一體的,利害關係是一致的,假如真要鬥,就要與天鬥,天有很大的威力,我們要勉勵自己「人定勝天」,比天還要有力量;與地鬥,山川有高低,我們要讓地平,才能種植、開發;與水鬥,所謂「水利」,要讓水有利於人;與大自然鬥,天氣冷熱,要想辦法調節。
  甚至於我還有個妄想,在這個世界裡,大家講「種族平等」,但是有的人到非洲去一看,「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黑人,怎麼辦啊?」而覺得難以做到。事實上,黑人也是有辦法的,只不過他們的環境貧窮、落後。所以,我就想,帶幾個黑人到佛光山學佛、出家,我要改善非洲!
  那許多黑人來到這裡學習以後,有時候也會到齋堂服務,擔任「行堂」,替人添飯。可是信徒過堂吃飯,一看到黑人,卻嚇了一跳,把個碗筷「碰!」地就掉了下來,讓他們感到很傷心,說:「我們的身體雖然很黑,但心跟大家一樣是白色的,怎麼大家要怕我們?」我就想,現在科學發達,如果能像農業品種改良,人的膚色也能改變,將黑色改成白色,大家通通都一樣,不就沒有黑白鬥的問題了?像是美國,當年就是為了與黑人戰爭,不知死傷了多少人。
  我出生在中國江蘇,這一生所受的很多委屈,人家並不知道。我在台灣住了六十五年,但是到今天,台灣人還都說我是「外省人」,事實上,陳水扁、馬英九他們的年齡都比我小,怎麼他們是台灣人,而我就成了外省人?在佛教界裡,佛教會也排擠我,說我是外省人,什麼都不給我做,我被逼得不得辦法,只有到南部來建佛光山。
  我對香港有很大的貢獻,過去出家人在香港坐計程車,司機都不願載送,說什麼「和尚光頭,我們跑馬會輸光!」那麼,我去坐計程車的時候,本來是十塊錢車費的,我就給他一百塊錢。司機一看,說:「哎喲!這麼多錢?遇到財神爺啊!」「出家人就是財神爺」的風氣慢慢打開,香港的司機就都高興載送出家人,高興出家人到店裡買東西,佛教的地位也就提高了。
  那麼,三十多年來,我每年也去香港講經弘道,聽眾都在幾萬人,但是最近我看到香港佛教界編輯的一本幾十週年紀念特刊,在我想,裡面應該也會有我的一個篇幅、一個地位,可是卻找不到「星雲」兩個字。為什麼?我是台灣人,不是香港人。
  我到馬來西亞弘法也有四、五十年了,在那邊,我都是捐款幫助他們的,從沒有拿過當地一塊錢。為什麼?因為過去台灣比較窮,馬來西亞比較富有,所以台灣佛教界就經常到馬來西亞去化緣。
  當地有一個老和尚跟我說:「哎呀!在我這裡,台灣人的緣簿子就有四十多張,我心裡很為難。」聽說這話,我當下就發願:「我一定有辦法幫忙馬來西亞,不會向你們化緣,我要和你們結緣!」現在我在馬來西亞的徒眾很多,但是馬來西亞佛教會的行政人員卻跟我說:「你們是三江人。」三江就是浙江、江蘇、江西,說「三江人」,也就等於說你是「外省人」的意思。此外,他說:「我們馬來西亞人也是華人,只要向政府打一通電話,二十分鐘之內就可以叫你們離開馬來西亞。」言下之意,就是:你要小心啊!隨時都會趕你走啊!
  我在世界上所受的待遇,一路走來都是如此。不過,我想:沒有關係!槍砲子彈可以打死人,但打不死人的精神;地震風雨可以毀滅物質,但人的精神力毀滅不了。所以,現在佛光山才能有道場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局面。當然,「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這樣的話,也不是我一個人能成就的,慈莊、慈惠、慈容法師等長老比丘尼,雖然他們是女性,但所發揮的威力真是不差專門的外交大使,他們在各地建寺廟、召集人眾、成立組織,都受到當地人士很大的擁戴。
  所以,在我這一生,覺得「緣份」很重要,所謂「水到渠成」,凡事不必急,公道自然成,因緣到了,它就會來找你;因緣不到,就算你去找他,也是千難萬難。我們「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緣份到了,什麼都是我們的。
  在我的人生觀,這個世界什麼都是我的,但也什麼都不是我的。我喜歡我們的台灣,我就會愛護它;我喜歡我們的佛光山,我就會愛護它;我喜歡我們的南華大學、佛光大學,我就會愛護它、培養它;「愛」是因緣的肥料,能助長緣份的成長。我們要有愛心,像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雖是比丘尼,但因為有愛心,就能創辦那麼大的事業。
  記得過去有一本書,叫做《愛的教育》,那時候我還不大懂什麼叫做「愛的教育」,只記得有這麼幾個字。其實,所謂「愛的教育」,就是要鼓勵,要自動發心,要自覺進步。像當初,釋迦牟尼佛對弟子,比丘、比丘尼、幾千個阿羅漢、百萬人天的信眾,也是付出了多少的愛心、慈悲。
  說到佛陀的慈悲、愛心,真叫人感動。比方,有一次佛陀看到一位弟子在哭泣,上前了解情況後,得知原來是被他同為出家人的哥哥責備笨拙,所以很傷心。於是佛陀便安慰他說:「笨不是天生的,笨可以改變,你多勤勞就會改變。在無常的人間,好的會變壞,壞的也會變好,一切都可以改變。笨不是根本,讓我來教你吧!」
  佛陀就問:「你會念什麼經文嗎?」他說:「我什麼都不會。」佛陀聽後就教導他說:「你掃地的時候,一面掃一面就念『拂塵掃垢』。會念嗎?」只是,這回他念了上面兩個字,下面就忘記了;念了下面兩個字,上面就忘記了。無論佛陀如何重複地教他,都教不會,他只要一掃,就忘了走;只要一走,就忘了掃。不過,佛陀還是很耐煩地教:「慢慢學,多念、多念,熟悉就會了。」後來終於改變了他,讓他成為阿羅漢,聰明了起來。
  我想,在學校裡,難免會有不肯用功,頑強頑劣的學生。不過,只要你有耐心教他,人都是可以改變的。
  佛教裡有一位良寬禪師,他辦了一所沙彌學園,在裡頭學習的都是小和尚。深山郊外沒有娛樂,小孩子到了晚上感到很無聊,有的趁半夜就翻牆到街道上去玩耍。校長良寬禪師知道了,怎麼處理呢?打罵不一定有用,於是他等到小孩子都出去玩了,就把他們翻牆時踩踏的高腳凳子移到一旁,人就站在那裡等候。
  當小孩子從外面翻牆回來,腳一踏下去,「咦!怎麼軟綿綿的?」再一望,「哎喲!不得了,不是凳子,是老師的肩膀啊!這下可糟糕了!」但是良寬老師一點都沒有疾言厲色,反倒安慰他們說:「孩子,外面很涼,進去加件衣服喔!」從此,他不再談爬牆的事情,也沒有小孩子敢再爬牆出去玩了。 
  所以,在禪宗的教育法裡,有一種叫做「不說破」,就是不把別人的醜事說出來,讓人覺得難堪,而是進一步加以保護。過去我們辦佛學院,慈惠法師做訓導主任,我做院長,學生每到了要考試的時候,都偷偷地「開夜車」讀書,這被老師們巡寮查到了,是要記過的。但是我為了保護那許多學生,都跟老師們說:「這裡沒人,你們走吧!」其實,他們都躲在坡台的下面看書。我為什麼要保護學生呢?總想:難道我們小時候都沒有偷偷做過這樣的事嗎?讀書是好事,他希望能有多一點時間讀書,就讓他去,裝作不知道就好了嘛!所以,我想這就是以一點愛心,關心、保護生學,為學生設想。
最近大陸准許我成立「星雲文教公益基金會」,我想,大陸貧富差距太大,富有的人太富有,窮苦的人太窮苦,今後如果能把貧富拉平,也是很重要的。
  今天各位老師來參加「共識營」,讓我想到過去美國有一位經濟學家到台灣,天下文化高希均教授邀請他做一場講演,替台灣的經濟把脈,他題了兩個字:共識;有共同的認識,大家就會團結、合作,不致造成資源的重複、浪費。
  那麼,在南華大學開學前,校長領導大家舉辦這個「共識營」活動,要達成什麼共識呢?這是我們的南華,我們要把學生教得最好!這是我們的南華,我們要愛護它,為它創造好的名聲!這是我們的南華,我們要為它培養出優秀的學生!我想,各位老師有了這個共同的認識之後,就應該共同付出全力來達到目的。
  我想,南華在校長和老師們的教導之下,未來必定能有一番輝煌的成績。祝福你們,謝謝大家!
(南華大學董事會黃素娟謄稿/佛光山法堂書記室整理)
主題:星雲大師為「南華大學共識營」近三百九十位教職員開示
時間:下午
地點:南華學舍三樓佛堂
與會:南華大學副董事長慈惠法師、校長林聰明、學術副校長慧開法師、行政副校長林辰璋等三百九十位教職員
 
林聰明校長致詞:
學校的創辦人、董事長星雲大師、副董事長惠師父、在座的各位法師,以及兩位副校長、各位學校同仁,大家好!
  今天早上大師在中正大學獲頒他在全球的第十四個博士學位,剛好有這個機會來到嘉義。學校創辦十七年來,有很多方面都是大師在幫忙挹注相關經費。對於大師的辦學理念,我們很希望全體同仁都能好好地履行、落實,所以特別請託大師在今天到嘉義的同時,也能為我們南華共識營將近三百九十位老師與同仁開示,把他的一些經驗,或是對學校的期許,利用這次機會勉勵大家。請大家以熱烈掌聲歡迎大師開示。
 
創辦人星雲大師開示:
校長、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午安、大家好!
  我先做個自我介紹,剛才在接受中正大學博士學位的時候,我說自己一生連一張小學、幼稚園的畢業證書都沒有,但是很榮幸地,擁有了十四個大學授予我的博士學位。當然,我並不介意這個事,也不懂什麼叫做「博士」,再說我也不博。不過,我要告訴各位,我是一個出身在貧窮苦難家庭的孩子,但是我一點都不覺得自己貧窮、苦難,我自覺巍巍赫赫,很了不起。
  我心裡雖知不念書就沒有前途,但是礙於家裡貧窮,始終沒有念書的機會。所幸地,七十五年前,我十二歲的時候,有了一個機緣出家做和尚。出家之後,自覺到要走出一條路來,所以至今八十七歲之齡,由於自己生性喜歡「破船多攬載」,因此舉凡大學、電台、報紙什麼事情我都做。一般人認為我是「星雲大師」,當然很有辦法,但是真正地講,現在的我是感覺到自己很貧窮的,我什麼都沒有,已不敢再像過去年輕時的巍巍赫赫。幼年的時候,我有心、有志、有自己的人格、氣勢,但是到了現在老殘之齡,則感覺到這個世間所有一切都是大家的、都是別人的,跟我沒有什麼關係,我能給的只是一點因緣而已。
  說到南華建校的緣起,十七、八年前,我有心要辦理佛光大學,礙於水土保持很難評鑑通過,偏偏知道我要辦大學的人見到我都是問:「大師啊!大學在哪裡啊?」讓我難以回答。恰巧有一位先生他在現在南華大學的位址,不但擁有土地,還有建築執照,可以說辦學的所有條件都具備了,就待開始建校。可惜後來由於他沒有力量建設,就找到了我。我心想,自己一心想要辦佛光大學,都沒能如願,不妨就從南華辦起吧,免得人家常常問我:「大學呢?大學呢?」以後我就可以對人說:「在南華!」
  那時候南華佔地,現在則已經將近七十公頃。因為我們在接受他的土地之後,慢慢地又買了緊鄰的土地。
  我因為深知家貧,沒有受教育的能量,所以在南華大學開辦之初,對外宣布四年不收學雜費,希望讓所有學子都讀得起大學。最初我不太懂大學辦學的不易,但是話說出去了,總要能做到。如果以四個班級來算,四年下來,就等同是承擔十六個班級的學雜費。我雖是一無所有,但是因為有心,也就一心一意要把南華辦起來。
  過去由於經常在各地跑動,對南華的關心不夠。明白說,即使學校有很好的校長,也還需要經費、需要關心,才能有建設。所以,南華的設施至今未能完善,我覺得很對不起南華。
  「南華」這個名稱很好,有「在中南部、在嘉義,甚至是在南部的一朵花」的意思。歷史上的莊子是個哲學家,他的《南華經》(即《莊子》),言論蘊含豐富的智慧,乃至於佛教的六祖惠能大師,也是在南華寺開悟的。所以「南華」又可謂為「智慧的花朵」。
總之,現在我們請到教授來擔任校長,南華是真正有了希望。因為他是真心的,跟我的理念一致,不只是為了辦學校,還要辦好的學校。怎麼好法?就看大家以後的表現了。
  不過,我有幾點意見要簡單地提供給各位參考,無論是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做大官也好,乃至從事士農工商都好,以下幾條意見都很重要。
 
第一、要重視生活的規範
  早起晚睡是生活;每日三餐是生活;來來去去、送往迎來是生活;交朋友、做事情是生活;講話、表達意見,也都是生活。問題是:我們是怎麼過生活呢?
  我不敢把自己過生活的情況向各位報告,因為我是一個出家人,過去在寺廟裡所受的是專制、打罵的教育,天天都要受委屈,既不准講理由,也不准說明,不像現在的青年人,理由總是說得一大堆。不要說不准說理由,過去的叢林生活,只要你說一句,老師就要打你;眼睛看一下,他也要打你。一個不准看、不准說、不准動的生活,實在不像人過的。但是有老師卻對我們說:「當然不把你們當人來教育,是要把你們教成佛的啊!」他不用教「人」的方式來教育我們,因為人要講理由、要吃得好、穿得好、睡得好,沒有這麼簡單教!
  所以,後來我就想:為了要做一個比人更高尚的人──佛,我要勇於承受不同的教育。打罵是自然的,委屈是當然的,那都是出於老師對我們的愛護、對我們的好,老師們和我又有什麼關係?為什麼他要費神打我?不都是由於對我的慈悲、愛護嗎?所以我們應該感恩圖報才是。
  我確實也做到了,在大陸交通以後,我把過去那老師帶到歐洲、美國各地遊覽,藉以感謝他們當年的教育之恩。可以說,凡是過去打我越甚、罵我越厲的人,我越是感謝他們。心裡總想: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由於這許多苦心的老師發大慈悲心打我、罵我,才能有今天的我。
  我記得有一位老師,他一面打我手心,還一面罵:「很笨啊!要拜觀音菩薩求智慧!」這在現在或許是老套,不過在我那個年齡、在那個無望無救的情況下,我聽了他的話,真是如一道光明照來,「哦!觀世音菩薩會給我智慧!」
  但是接下來我又想:那麼我要到哪裡拜觀世音呢?到大雄寶殿拜?它既有時間的限定,也只有團體才可以進去,不准個人進入,甚至其他的殿堂也都有人居住,我又要到哪裡拜呢?可以說,當時我連拜佛的地方都沒有。好在棲霞山的山嶺有一座「千佛嶺」,那裡有石頭雕刻的觀音像,我就對著那尊石頭的觀世音禮拜。在我的心中,並不認為那是石頭,我虔誠地合掌,只覺得那是唯一的希望、機會。不怕你們見笑,我本來是很愚拙的小孩子,在拜了幾個月之後,忽然什麼都懂了;那一年我十五歲。當老師教書,哪裡有了錯誤,我心裡都知道,甚至偶而老師想要把書念會了,再來教我們,在他還沒有會之前,我就會了。不敢說自己有什麼了不起,這一切大概都是菩薩的幫忙吧!
  我不是在跟你們傳教,我要告訴各位的是,這個世界是由很多因緣來成就我們的,即使是一塊石頭也好、一尊菩薩也好、一個老師也好、一個朋友也好,他們對我們都有重大的關係。當然你自己也要有好的生活習慣,生活要有規矩,勤奮而不懶惰,才能自我健全。
  慈惠法師是南華大學的副董事長,全權負責學校的各項建設。他跟我說:「師父,您八十七歲了,但是無論什麼時候看您站呀、坐啊,都有個樣子。」因為我是被打出來、被罵出來的啊!
  總之,要做一個上等人,就要經得起苦難的教訓;相反的,成了下等人,即使人家對他讚美說好,他也聽不懂,甚至還會聽錯了。
  我八十七歲了,至今每天都有吃早飯的習慣,沒有一次不吃。吃早飯很重要,尤其不能吃得太遲,過去佛光山是六點鐘吃早飯,現在則是六點半吃。吃過早飯以後,一天的生活就開始了。那時候我知道自己笨拙,條件不具足,所以在還沒有吃早飯以前,有個幾十分鐘的空檔,我都會搶時間看一點書,或者讀一點書;因為「早讀」,頭腦比較好。總之,我要能在這個世界上跟人家一較長短,必定要有相當的付出。
  說到吃飯,一直到今天,我都吃得很簡單,就是在南華承蒙大家請客,也只吃了碗臘八粥,至於其他的菜色,我眼睛看不到,也沒有去吃它。我不是要向各位賣弄自己,我的一生就是這樣簡單的。尤其我歡喜經歷苦難的挑戰,在我的想法,苦難對一個沒有用的人,會造成種種壓迫,讓他沒有辦法,但是對一個有志願、有志氣的人,苦很好,苦就是教育,苦能訓練我們堅強,苦能給我們營養;不吃苦中苦,哪為人上人?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就算覺得自己不是傻瓜,夠聰明,也得要能吃苦啊!人世間沒有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也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送你禮物,自己要做自己的貴人,凡事要靠自己,要給人接受,要自我健全;一旦老師、學生、朋友願意接受你,跟你來往,你也就具足因緣、條件了。
  如何讓人接受呢?你必須要有禮貌,必須要有能力,必須要尊重人,必須要有責任感,必須要肯吃虧、上當、受委屈、負責任,如此一來,就算是將來找職業,也才找得到。
  好比青菜蘿蔔爛了,就不值錢,所以,便宜不一定很好,大家不要想討便宜,要能經得起寒霜雨雪的考驗。我無親無故,只有為數不多的佛教青年團隊,從早期的慈惠法師、慈容法師到現在的覺居法師(中區總住持)、覺禹法師(嘉義圓福寺住持),乃至這次張羅南華大學素齋談禪的慧專法師等等山上的男眾、女眾跟隨我弘法。雖然我什麼都沒有,沒能賞賜他們什麼,有的也只是虛空,不過虛空很大,在這個法界裡,有好山好水、天地日月、花草樹木、芸芸眾生,寶藏多得不得了;當然,你也要有本領去接受它,和它相處。
  坦白說,一個人要想成功,生活不健全,生活不認真,生活沒有規範,經不起苦難,怎麼能成功呢?
  許多年前,我在大陸浙江出席一個會議,看到一篇先生撰寫的文章,叫做〈慎獨〉,他說一個人在獨居的時候要很謹慎,不要想壞主意。當初我一看到這篇文章,就跟旁人說:「這一位有辦法!」因為他懂得慎獨的重要,獨處要有好的行為,不能隨便,要自己管理好自己。
 
第二、要重視自覺的修行
  我從小沒有看過學校,也沒有到過外地留學,更沒有參加過什麼訓練班,但是我會煮飯菜、我會建房子、我會做衣服,我會園藝,種植花草樹木;我會寫文章,至今已經寫了幾千萬字;我能以直心與人講話,不拐彎抹角。不過,現在年老了,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唯有眼睛閉起來寫一筆字還可以做到。像現在在座的大家,我是看不到了,看到的只是霧濛濛的一團黑影,無法清楚分辨出一個人、兩個人但是寫字,一筆下來,一氣呵成還可以辦到,因為在我心中已有字的形象分別。不過,歲月不待人,現在慢慢地也感覺到自己頭腦退化,人老了。所以,我常對弟子說,你們要想我寫什麼字,趕快叫我寫,不要來不及喔!我願意做這個服務。
  「自覺」是很了不起的,釋迦牟尼佛就是自己覺悟的。有的人成天如動物冬眠般,迷迷糊糊,不能清醒,也就是一般戲稱的「糊塗蟲」,那都是因為他不知道覺悟。所謂「覺悟」,就是對人生、對世界、對人際關係、對知識、義理,有「喔,我懂了!」「喔,我會了!」「喔,我能!」「喔,我願意!」的會意和通達。一旦悟到了,自己就能安住在這個世界,安住在真理裡,那麼其他的事情還會不能主宰嗎?
  「自覺」也就是自己覺悟,要想別人來教你覺悟是很難的。就例如父母教兒女,有時候兒女也會不聽;老師教學生,有時候學生也會不聽,你講話,他卻在睡覺,所謂「講者諄諄,聽者藐藐」。
  最近有些山東老鄉在佛光山教我們做麵食,也跟我們學煮菜的方法。過去我曾多少次發心要教人,心想教育的目的不就是要傳承嗎?但是想要傳承卻傳不出去,沒有那樣的材料,你講的,總跟他聽到的不一樣,因為他不會聽,他不認真聽,他沒有全部聽。所以在佛經裡,一開頭就說要「諦聽!諦聽!」也就是說要「認真聽!認真聽!」的意思,每一句話都要聽到心版裡,要有:「啊!你的一句話在我的心海裡起了壯大的波瀾。」這才真是有心。
  有一次我受邀到美國弘法,飯桌上,我問候一位先生說:「先生,你貴姓啊?做什麼職業?」他自我介紹說:「我是做餐館的。」我心裡想:今天這一桌坐的都是大財主、企業家,盡是社會各界很有辦法的領袖人物,你一個開餐館做中國料理的人,怎麼也跟他們在一起?
談話間,我就問他:「員工好找嗎?」
他說:「好找!我有開設訓練學校。」
我說:「要訓練那麼多人嗎?」
他說:「我有四百多個餐館,需要很多人手呀!」
  這一聽,還得了!光是一間餐館就叫人忙得手忙腳亂了,他一個人竟然開了四百多間餐館,很不容易啊!我就再問:「你開了這麼多間餐館,平時都是怎麼弄了給人家吃呢?」
他說:「我們把心煮給人家吃。」
  這一句話很重要,肯得把心煮給人吃,其他的為人處事還有什麼話說呢?必定可以成功!總之,人要能「自覺」,自己不自覺,就是皇帝老爺、父母師長也不得辦法。
  在佛教裡,釋迦牟尼佛並不要我們皈依他,也不一定要我們相信他;你信不信,對他又有什麼關係呢?所以,釋迦牟尼佛說過一句話:「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是很了不起的話,也就是說:皈依自己、皈依真理,不可以皈依其他。如果你能夠「自覺」,自覺了以後,宇宙之間的因緣就算你不去找它,它也會來找你。
  覺悟的情況是怎麼樣呢?過去的事情,會浮現在你的眼前;遠處的事情,會向你集聚而來。那個時候,也就是通達了、悟了!
  最近我寫了一篇文章〈佛陀,您在哪裡〉。假如有人問起全台灣的佛教徒、大法師:「釋迦牟尼佛在哪裡?」他可能回答不出來,只是告訴你說:「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啊!藥師佛在東方琉璃世界啊!」那麼究竟釋迦牟尼佛在哪裡呢?虛空就是釋迦牟尼佛。你覺悟到了嗎?你要感覺到,要來電,心燈才會亮。或許你說認識虛空宇宙很難,認識佛很難,那麼姑且不要說得那麼廣大。佛在哪裡呢?佛就在我們的心裡!但是你的心裡如果滿是瞋恨、嫉妒、煩惱、障礙、是非、自私自利,佛哪裡能安身呢?所以,佛是在我們的淨念裡。
  有的人說:「現在這個社會,做好人很吃虧呀!」事實上,吃虧就是討便宜。有為的人,怕什麼吃虧?你想吃虧還吃不到呢!
 
第三、要重視處事的藝巧
  也就是說要有藝術、巧妙。為什麼我們要唱歌?唱歌不是玩的,唱歌也要能唱出巧妙來,唱出節奏、音符、規矩來;無論是二部合唱或是四部合唱,裡面都有很多的藝能。為什麼我們要繪畫?畫的深淺遠近都有它所蘊含的意境,一張紙就是一個世界,我們也能把這個世界的巧妙畫在這一張紙裡。
  人能有藝巧是很重要的。一個人所以被人說笨,都是由於自己不動頭腦、不用心,什麼事情都是說:「你做、你做!」「你來、你來!」有利於自己的,就搶先一步;要服務他人的,就把事情交給別人。其實你不耕種,又哪裡會有收成呢?所以,要想做個聰明的人,凡事要能自己來!
  我認為南華的學生,甚至不只是南華,佛光、西來、南天大學乃至佛光山,無論哪裡,老師也好、同學也好、什麼人都好,至少要有五張執照,萬一一張執照用不上,例如你說:「我會駕駛!」但是沒有車子給你開,「沒關係,我還會記帳!」甚至也沒有帳給你記,「沒關係,我會煮飯菜、做麵包、做饅頭、做素菜」你還擁有很多的能量。
  現在慈惠法師所以坐在我的身旁,是因為我的耳朵不好,他擔心我聽不清楚大家的發言,因此在這裡幫忙轉述。畢竟我人老了,和過去年輕的時候不一樣,聽力不是那麼敏銳了。而他豈是只有五張執照?十張執照以上都有!他跟隨我掃地、擦玻璃窗子、煮飯菜、洗衣服、寫文章、編雜誌、教法器、教唱念、到國際弘法、到各地學校授課,光是在中國文化大學就教了六年書,到基督教辦理的東海大學也教了好多年。可以說,取得的執照越多,在佛光山才有用啊!人人都會要用你。
  我想,我對你們的希望,就是期望大家都能擁有很多的能量,學得很多的能力、本領。在今天的社會,想要「混世」不容易啊!聽說網路「臉書」有一個按「讚」的功能,要人家按一個「讚」並不是那麼容易的,更何況是想要更多的「讚」呢?不客氣說,如果今天我不「讚」,大家也就不會給我這個博士學位了。(大眾鼓掌)當然,也不能這樣自我滿足,自己要有慚愧心,這一切都不是我的,是人家慈悲、人家好意給的,我應該感恩、報答。
 
第四、要重視人我的因緣
  最後希望大家要重視「緣」,要能廣結善緣。釋迦牟尼佛開悟的時候,悟到什麼?他在,天空高掛著明月的夜晚,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廓然大悟,頓時間,虛妄的、有形的、有相的世界粉碎了,在他的心中現出了一個真理的世界。所謂「悟」,它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是即刻的。
  當時佛陀即刻講了這樣的話:「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也就是說大地眾生皆是佛。所以,現在我到各處講說的時候,都要大家講一句「我是佛!」就是希望大家肯得承擔自己就是佛。一般人都忘記自己是佛了,等於《法華經》中的「懷珠作丐」喻,父母擔心兒女將來貧窮,就在他的衣服裡縫上了一顆夜明珠,萬一哪天他窮苦了,還有個夜明珠可以賣了過生活。可惜兒女不知道父母在自己身上縫了夜明珠,最後還是做了乞丐。
  我們的心就像一座發電廠,電力一發,千年的暗室,一燈就能明亮。你能讓心靈的燈光亮起來嗎?我們心裡的「電」在哪裡呢?如同電腦網路的無邊無際,宇宙虛空、天地之間也是無窮、無盡、無邊,在「空」裡面,寶藏真是多得不得了啊!所以,「空」就是緣,就是無限;無限的能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說得清楚一點,「空」就是我們的心,心裡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完。心中的寶藏是什麼呢?慚愧就是寶藏,信仰就是寶藏,智慧就是寶藏,慈悲就是寶藏,忍耐就是寶藏。人家說世間有七寶、八寶,無限的寶藏都在我們的心裡,要靠自己去發掘。
  在我這樣老朽的年齡,自覺是對世間沒有什麼大用了,但是心裡卻很著急,因為芸芸眾生是這麼的多啊!
  唐朝的鑑真大師是我的老鄉,一千三百年前,他六次要到日本都失敗,一直到了六十五歲才成功抵達日本。在他前往日本的途中,遭遇到很多的災難,但是本著「為大事也,何惜生命!」的願力,他誓願一定要到日本去傳教。現今日本的衣服、筷子、紙張、建築法,都是當年鑑真大師傳過去的,所以他在日本又被尊稱為「日本文化之父」。
  鑑真大師圓寂前,說了幾句話。他說:「山川異域,日月同天。」也就是說,雖然他人在日本,我們人在中國,但是往天空望去,彼此都能看到同一個太陽和月亮。下一句是:「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鑑真大師勉勵大家要廣結善緣。
總之,我對你好,不會蝕本,將來會一本萬利的;種子播種下去,還怕沒有收成嗎?所以,「緣」就是宇宙間的真理,希望大家能重視!
 
  還有一些時間,再講一個故事。
  有一個徒弟問師父:「師父,人生的價值是多少?」這是泛論,各人的價值不一樣,還問什麼人生的價值呢?師父當然是不回答了。但是徒弟老是問、老是問,有一天,師父看到桌上有一塊石頭,就說:「徒弟啊!你把這一塊石頭拿到大街上去叫賣,但是只讓人家出價就好,不要真的賣了,石頭還要拿回來喔!」
徒弟奉師父的命來到了大街上,對著往來的行人說:「欸!過往的路人,有一塊晶瑩剔透的石頭要賣,有人要買嗎?」
有人看了看,就說:「二十塊!」
徒弟說:「不賣!」
「五十塊!」
「不賣!」
「一百塊!」
「不賣!」
「兩百塊!」
「不賣!」
最後沒有人開口了,他把石頭收好,就返回寺裡。回到寺中,他對師父說:「師父啊!不得了,這一塊石頭今天有人出價二百塊呀!」
第二天,師父就說了:「徒弟啊!把這塊石頭再拿到百貨公司去,也是知道個價碼就好,不能賣了,要把石頭拿回來啊!」
「各位士紳男女,快來看看!這塊寶石要賣了,大家出個價吧!」
有一個人就說:「五百塊!」
「不賣!」
「二千塊!」
「不賣!」
「二萬塊!」
「不賣!」
「二十萬!」
「也不賣!」
  回到寺裡,徒弟對師父說:「師父!不得了了,這顆石頭有人出價二十萬啊!」師父聽後沒有開口。
  過了一段時期,地方上召開珠寶博覽會,師父說:「徒弟啊!你再把這塊石頭拿到珠寶博覽會上去賣,同樣只要知道出價多少就好,不要賣掉!」
  徒弟拿了石頭到達會場,對著商人們叫賣:「各位!你們看,這塊寶石如同鑽石般晶瑩剔透,現在正準備要賣出,請大家出個價吧!」
  頓時間,出價聲此起彼落,一個人說:「五百萬!」這個數字令徒弟心裡甚是詫異,可是沒想到,陸續又有人喊出:「八百萬!」「一千萬!」「兩千萬!」一直到喊到「五千萬」,終於沒有人再開口了。
  徒弟依言把石頭再帶回寺廟,一見到師父就高興地說:「師父!不得了啊!珠寶商出價五千萬啊!」
  這時候師父講話了:「徒弟啊!其實人跟石頭一樣,如果你能量不夠,也就像在窮鄉僻壤裡出售石頭,大家的財力有限,能賣到兩百塊錢就不錯了。如果你是個人才,也就像在城市裡賣石頭,能賣到千萬以上,甚至再遇到好的機緣,能量得到充份的發揮,也就能有五千萬的價值了!」所以,人的價值多少?就是石頭的價值。
  各位老師、同學們,我們林校長是很有作為的,在他的領導之下,我想每個人都可以從二百塊的石頭,升值到二千萬、五千萬,甚至更高;今後如果我們南華出了很多的科學家、藝術家甚至政治家,南華的價值就不一樣了。當然,這都要靠大家未來的發展。祝福大家!
 

(南華大學黃素娟/謄寫.佛光山法堂書記室/整理提供)

星雲大師法語──人生一○八事
   108 Tips for Life - Dharma Words from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編按】人在心中有疑惑時,經常希望能獲得一句話,求得一個解答;星雲大師在弘法數十年中,也經常有人向他要求給一句話作為勉勵;大師以他的生命經驗口述一○八則,希望這百句話帶給大家正念,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自業自受,一切都由自己決定。
Introduction When we feel lost and unsure in life, we often seek advice and answers. Frequentl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would be sought to give advice or words of encouragement. Accordingly, he has narrated 108 Dharma words based on his life experiences. He hopes that these will inspire right mindfulness, and help people realize that you are your own master, that you must bear the consequences of your own deeds, and that the future lies in your own hands.

1.常作「難遭難遇」想,要把握當下的機遇,時時是好日,處處是好地。
Opportunity seldom knocks twice; seize the moment. Every day is a good day, every place is a good place.

2.錢財是五家共有的,健康、名譽、福德、人緣、善事才是自己擁有的。
Monetary wealth is never truly yours. Ultimately, it is your health, honor, blessings, personality, and kind deeds that are truly yours.

3.做人要做得心甘情願,並且要能不忘初心,有容乃大。
Be perfectly willing in all your endeavors and never forget your initial resolve; a magnanimous mind bears greatness.

4.在世間上,「擁有」是一種負擔,如果建立「享有」的觀念,享有世間一切,都與我有關,我怎麼會貧窮呢?
In  this world, having can be a burden. Once the mindsets of appreciation and interconnectedness are cultivated, we shall be able to appreciate everything in this world and never feel poor.

5.不比較,不計較,不怕難,不怕苦,成功、福樂全在其中。
Never compare, never fuss, never fear adversity, and never fear suffering, for these are the foundations of success, fortune, and happiness.

6.忙,就是營養,要忙得給人信心、給人接受,要忙得人我和諧,皆大歡喜。
Find nourishment in being busy. Get busy with giving others faith, get busy with giving others joy, get busy with gaining acceptance from others, and get busy with keeping in harmony with others. A win-win situation will be well within reach.

7.聖人也會給人批評,要把批評、毀謗、委屈當成營養,當為改進、當為增上緣。
Even sages are criticized. Regard criticism, slander and aggrievement as nutrients for life, for these are conducive conditions for personal growth.

8.因緣能成就一切,把好因好緣給人,人家也會把好因好緣給我。
All things are created by causes and conditions; when we give others causes and conditions, they will do the same for us.

9.世間有苦有樂,這是當然的,重要的是,吃得苦中苦,才能成為人上人,沒有十載寒窗,哪裡能金榜題名呢?
All the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world occur as a matter of course; just as the saying goes, Through hardships to the stars. No success comes without years of hard work.

10.一顆種子,可以結出萬千果實,涓涓細流,可以成為大海汪洋;一和小,不可輕視,所謂「滴水之恩」,不可不報也。
From a seed grows infinite number of fruits. The smallest stream may one day turn into a grand ocean. Even kindness in form of the smallest waterdrop must be reciprocated.

11.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因為犧牲、奉獻、吃虧、服務,才是真正的福報。
You are important, he is important, and I am unimportant, because it is a true blessing to be able to sacrifice, to give, to be of service, and to be at a disadvantage.

12.重新估定價值,正知正見可以裁定人我關係,凡事不要那麼計較,不要那麼執著。
Constantly transvaluate your values; right view and right thought can help you make the right decisions 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re is no need to be overly attached to everything.

13.凡事秉持「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樂我苦,你有我無」,可以顛覆自己、昇華自己,奧妙無窮。
You are important and I am not. You are right, and I am wrong. You enjoy happiness, while I embrace suffering. You can obtain, while I forsake. This mindset can be a marvelous revolution for self-reform and self-improvement.

14.仁義是中華文化的中心,要做仁者、義工,因為這是救苦救難的菩薩準則。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are the core of Chinese culture. It is important to be benevolent and to volunteer, because these are the principles of a bodhisattva who relieves the suffering and hardship of others.

15.不知道有不知道的樂趣,世間上的事,不必全部知道;不聽不聞,也可以把它當作一種享受。
Unawareness can be a bliss. There is no need to know everything in this world, as it can also be an enjoyment not to take notice of certain matters.

16.從善如流,給人方便,給人成全,要結緣,不要結怨。
Forge ahead in doing what is right; it should be our goal to give others convenience and oblige them. It is important to cultivate affinity instead of enmity.

17.知恥近乎勇,做人知道慚愧、反省、認錯,這樣才會更進步。
To have a sense of shame is to verge on courage.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a sense of shame, introspection, and remorse, for these make us better people.

18.不要隨人情起舞,人情的喜惡變化無窮;對與不對,用自己的智慧判斷。
Do not get engrossed in personal favors, for human emotions are impermanent and may change any time. It is up to ourselves to determine what is right and what is not with our wisdom.

19.光陰如金,人身寶貴,善用零碎時間,時間是我們的財富和生命。
Time is money, life as a human is precious. Utilize your spare time productively, because time is wealth, and time is life. Life is made whole when we are adept at making every second count.

20.要能皆大歡喜,不要給人難堪,要給人祝福、給人服務、給人利行,才是做人之道。
A happy outcome for all is best. Do not humiliate others; proper human conduct is displayed in giving others our blessings, our services, and our support.

21.有佛法就有辦法,什麼是佛法?忍耐、慈悲、無執、智慧、親和、包容、尊重都是佛法也。
Dharma will find a way. What is Dharma? Patience, compassion, detachment, wisdom, friendliness, tolerance, and respect are all forms of Dharma.

22.生氣不能解決問題,要爭氣才更重要。所謂爭氣,是向上、奮鬥、發心、為善、助人也。
Anger does not solve problems; distinguishing yourself does. This means to strive forward, to work hard, to aspire, to do good, and to help others.

23.破銅爛鐵也能成鋼,就是黃金、白玉,黃金仍需洪爐煉,白玉還要妙手磨,對自己的前途,只要努力,就有希望。
Be self-confident, for even scrap metal can be turned into steel; though the choice of becoming gold or jade lies in your own hands. Gold must first withstand the furnace of refinement, and jade the skillful hands of craftsmanship. As long as you keep trying, there will be hope for a better future.

24.做什麼要像什麼,做一個給人接受的人,要禮貌、要負責、要勤勞、要忠誠,才是好人也。
Play your role well, nothing matters more than acceptance by people. A good person is one  whose deeds are praised by people at large.

25.佛教徒就要以佛陀為學習的目標,慈悲、無我、不執著、不比較、不計較、還怕不能成佛嗎?
Buddhists who regard the Buddha as their role model of compassion, selflessness, non-attachment, and carefreeness need not worry about never attaining buddhahood.

26.好事、不好事,都是因緣,不要太過分別,能擔當就會成功。
Every cause, whether good or bad, creates a condition. By accepting these conditions without discrimination, we will be able to succeed.

27.給人利用才有價值,肯得吃虧、服務、奉獻,人生才會更有價值和成就。
Being used by others gives us value. Those who are willing to be at a disadvantage and help others are the true winners.

28.不要貪瞋、不要無明,貪瞋無明的人往往不講理,也不像個人了。
Do not be greedy, or ignorant. Being ignorant is alike being unreasonable, which would be inhumane.

29.世間上什麼都是我的,什麼也都不是我的。來了,要好好珍惜;去了,也自有它的因緣。懂得惜福、結緣,必有重新再起的機會。
In this world, everything is mine, yet nothing is mine. Cherish what comes to us, and wish others well if it goes to them; opportunity always comes to those who cherish their blessings and are willing to develop good affinities.

30.要做好人,就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身不犯殺、盜、邪淫,口不說妄語、謊言、惡口、搬弄是非;心不存貪欲、瞋恨、愚痴,能行十種善行,即是好人。
To be a good person means to do no evil, and do good deeds. To abstain from the corporal misdeeds of killing, stealing, and sexual misconduct; the spoken misdeeds of lies, misleading speech, harsh speech, and gossip; the spiritual misdeeds of greed, aversion, and ignorance means that the Ten Wholesome Deeds are being observed.

31.人我之間要像跳探戈,該進則進,該退則退。讓人討些便宜,自己不算吃虧。
Relationships are like dancing Tango: sometimes you lead and sometimes you follow. It is no defeat when others to take advantage of you .

32.結緣總比結怨好,要實踐三好、四給、五和。三好是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四給即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五和是: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It is better to develop affinities than make enemies. Practice the Three Acts of Goodness: do good deeds, speak good words, and think good thoughts. Exercise the Four Givings: give others faith, give others joy, give others hope, and give. Strive for the Five Harmonies: individual well-being, family harmony achieved through deference, interpersonal harmony achieved through respect, social harmony achieved through cooperation, and world harmony achieved through peace.

33.拒絕別人不要太過無情,要婉轉,要有一些代替的鼓勵;能幹的人,總會有許多方法的。
Refusal should be made with sympathy, subtlety, and the proposal of an alternative: Resourceful people always find various solutions. There will always be a way.

34.天堂地獄都在一念之間。每個人每天都要上天多次,也可能在地獄來往;存好心、做好事的人,必定能上天堂。
Heaven and hell are all in a moments thought; each one of us could go back and forth between heaven and hell recurrently per day. A kind heart that does kind deeds will surely subsist in heaven.

35.虛空之大,能容萬物;有空間,才能擁有。去除心內的雜念,就有空間接受美好的人事物。
The vast emptiness can embody everything, just as there needs to be emptiness in order to contain fullness. Similarly, in life, the mind needs to be devoid of distractions before there is room for virtue.

36.求人不如求己。所以要保持正派的、善美的、淨化的心念,做自己的貴人。
We must discipline ourselves by remaining righteous, virtuous, and pure of thought, for ultimately we can rely only on ourselves, not others.

37.未來一定比現在更好,應該要加倍努力;有希望,就有力量。
Hope is strength; the future will doubtless be better than the present, so be diligent.

38.有理想,才有願力;有願力,才能實踐;有實踐,才能完成理想而擁有未來。
Before any ideal can be realized, we must first have aspiration, in turn a promising future then becomes within reach.

39.永不退票,信守承諾;你要人家怎樣對你,就要先怎樣待人。
Never go back on your word, keep your promises. Treat others as you wish to be treated.

40.健康、平安、緣分、歡喜,比金錢重要;只要能常常珍惜,不斷培福,就是富有的人。
Good health, safety, affinities, and joy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money; a heart that cherishes and nurtures lifes blessings makes one wealthy.

41.能捨,必有得,有播種,才會有收成;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小,終能成大也。
You must give before you gain; you must sow before you reap. Do not overlook any chance to do a minor good deed, nor indulge in any minor bad deed, because anything minor will eventually turn into something major.

42.我們都在寫歷史,要立功、立德、立言。在你的人生紀錄上,是什麼樣的歷史呢?
We are all creating history, therefore we must establish ourselves in merit, in virtue, and in speech. What kind of history would you like to leave behind in life?

43.面對問題,不要退縮,心存善念,光明在前。
Do not run away from your problems; when your mind is filled with virtue, a bright future awaits.

44.只要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就能活得自由自在。
Live a carefree life; let the mind be free of troubles, empty of fear, and far from inverted thoughts of delusion.

45.不能不信因果,因緣果報是宇宙的真理法則。
You must believe in cause and effect, for the rule of cause, condition, and effect is the Truth of the universe.

46.做人必定要有志願,願心的昇華,對聞思修三慧有重大的幫助。
Resolv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life, which can be strengthened by listening to, contempl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Dharma.

47.千載一時,一時千載,要好好把握機會;許多因緣好事就在當下,不要輕易放過。
Opportunities arise in rare moments of time; seize those moments. Good causes and good conditions all exist in the here and now, do not relinquish them readily.

48.愛,就是惜,就是慈悲、服務、包容、智慧、尊重,懂得愛,就不會跟人對立。
To love means to cherish, to be compassionate, to be of service, to be tolerant, to be wise, and to be respectful. 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 will not turn against people.

49.排難解紛不是閒事,肯幫忙就是功德。
Reconciliation is no trivial matter; willingness to help is a virtue.

50.做人要有情有義,情義是人生的基石,可以為他人解憂除惑,為自己添增生命的價值。
Sentiment and righteousness are the cornerstones of life, being able to help others brings value to life.

51.奢華、浪費,不可取,淡泊、勤儉才是生活的要道。
Extravagance is a waste; frugality is the only way to live.

52.滿樹桃花一棵根,因緣果報重重無盡;心懷善念,珍惜因緣,必有好運相隨。
Just as a tree teeming with plum blossoms all trace back to the same roo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uses, conditions, and effects is endless. By thinking kind thoughts and cherishing your blessings, you will surely be fortunate.

53.從新做起,從今做起,從己做起;不推諉,不拖延,不依賴。
Start anew, start today, and start with yourself. Do not shirk responsibilities, do not procrastinate, and do not rely on others.

54.忍耐就是力量,就是智慧,就是心量。
Patience is power, patience is wisdom, patience is magnanimity.

55.不要向別人革命,要向自己革命,革除私心、陋習,自然前途光明。
Instead of challenging others, challenge yourself by renouncing your selfishness and bad habits; a bright future shall lie ahead.

56.要將歡喜布滿人間,要讓自己活在歡喜中。
Spread joy around the world, and live in joy.

57.要有向困難挑戰的勇氣,只要有心,世間無難事也。
Be brave enough to face hardships and challenges. Nothing is difficult in the face of determination.
58.好事從我做起,好話從我說起,好心從我生起。
Be the one to start doing good deeds, be the one to start speaking good words, and be the one to start thinking good thoughts.

59.做自己的貴人,自己有力量,才能解決問題。
Be your own mentor. Only when you are strong will problems be solved.

60.幸福,就在當下;幸福,要感受,要珍惜。
Happiness is in the here and now. Experience your happiness, and think well of it.

61.人要有信仰,有信仰,才有信心;有信心,才能安心;能安心,才自覺幸福。
We must have faith, especially in ourselves; only those who have faith in themselves will feel happy and fortunate.

62.做人要有道德、正義,能不為情動,不為利動,不為權勢威武所動。
We must maintain a stance of moral righteousness and justice. Do not be moved by emotions, do not be moved by gains, and do not be moved by forces of authority.

63.凡事要提起正念,不要有太多的疑慮。
Consider past causes and future effects for all matters you encounter; uphold right mindfulness; do not be overly suspicious.

64.要做正人君子,不要計較人我是非,不貪取非分之財,不爭奪虛妄名利。
Be a person of moral integrity; do not fuss over disputes of right and wrong, do not covet indecent wealth, and do not fall prey to illusions of fame and gain.

65.保持歡喜,慈悲對待周邊的因緣;堅守原則,冷靜處理當前的事情。
Stay joyful and compassionate. Be firm in principle, and calm in the face of matters.

66.受冤枉、受委屈,不要生氣。只要自己誠信、篤實、勤勞、奮發有為,成功不是夢想。
Do not respond to injustice and aggrievement with anger; success is not a dream as long as you are honest, sincere, diligent, hardworking and promising.

67.提得起,放得下。好比皮箱,用之提起,不用時放下,要能提放自如。
Picking up and letting go; one must learn to do both with ease. It is just like a suitcase – pick it up when you need it, and put it down when you dont.

68.想要給人接受,禮貌、勤勞、負責、服務不能少。
To gain acceptance by others, ones manners, diligence, responsibility, and service should not be amiss.

69.我在眾中,因為我的一切與大眾都有關係。
As a member of the community, I realize that it plays a part in everything that I have become.

70.當笑要笑,當說要說,當做要做,要能把握機緣。
Laugh when it is time to laugh, speak when it is time to speak, and act when it is time to act. Seize the moments.

71.隨緣、隨分、隨心、隨眾,能隨能順,就能歡喜自在。
Follow conditions, follow your role, follow your heart, and follow your community. The ability to follow and oblige all conditions makes one joyful and at ease.

72.在服務奉獻中成就他人,在努力工作中實現自我。
Help others succeed through your service and dedication. Realize the self through diligence and hard work.

73.認錯是美德,多聽別人的批評,能讓自己更進步。
Humble acceptance of criticism and admitting ones faults is a virtue; nothing bad will come out of doing so, and is the only way to self improvement.

74.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不要多疑多慮,專一單純的行走正道,必能與道相應。
Attainment is only made difficult when one chooses to be discriminate, dubious, and intractable. Rather than being unduly doubtful and suspicious, one may as well focus resolutely on the right path to truly connect with the Way.

75.不要煩惱掛礙,只要活在希望之中,生活裡就有無限的喜悅。
Do not worry. There is boundless joy in life as long as we live in hope.

76.立定腳跟做好人,存好心,起善念,風霜雨雪都不足畏也。
Stand firm and be a good person, think good thoughts, and be kind; storms and harsh weather will not be enough to arouse fear.

77.好事要多做,善心不可少,好話不嫌多,能如此,善因好緣自然跟著來。
Take every opportunity to do good deeds, think good thoughts, and speak good words. This way, good causes and conditions will naturally follow.

78.待人好很重要,讓人感覺你是他得助的有緣人,更為重要。
It is important to be kind to others; it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o let others see you as their mentor and friend.

79.能捨,才能得,待人不要小氣,與人結緣,才會更有人緣。
No giving, no gain. Do not be stingy. Willingness to develop affinities will broaden your connections.

80.布施不一定用金錢,微笑、禮貌、讚嘆、服務、給人好因好緣,都是布施。
Giving is not always done with money. A smile, manners, words of compliment, acts of service, and creating good causes and conditions for others are also ways of giving.

81.勤有功,戲無益,凡事認真、努力、勤奮,才能做人上人。
There is merit in diligence and no benefit in neglect. In order to become the best of the best, we must first examine our merits and faults.

82.滿手好事,滿口好話,滿面微笑,滿心歡喜,堪為世間富貴人。
Do a handful of good deeds, speak a mouthful good words, show a face full of smile; and have a heart full of joy. These makes us the truly wealthy ones in this world.

83.成就好事,要有恆心毅力,不能半途而廢;成為好人,要能耐怨耐苦,不能生氣畏難。
The accomplishment of good things requires persistence and willpower. Never give up halfway. To be a good person, one must be tolerant and patient; do not yield to ones temper or fear adversities.

84.放下一步,才能向前;給人利用,方能成功。不執著守舊,能奉獻自我,就能有進步和圓滿的人生。
Only by relinquishing the previous step can you make the next one forward. Success comes from allowing others to take advantage of your abilities. Without attachment to rigid rules but selfless sacrifice, life will become better and better.

85.「寬以待人,嚴以責己」,對別人要能寬厚包容,對自己要能反省自律,這就是修行。
Do not accuse others falsely. Treat others with tolerance, but treat yourself with strict discipline. This is what spiritual cultivation is.

86.什麼都可以缺少,慈悲喜捨不可少;善事好心都可增加,貪瞋氣惱不可增。
You can be short of anything, as long as that thing is not loving-kindness, compassion, joy and equanimity. Increase only good deeds and kind intentions, never greed, aversion, or anger.

87.人我是非不要放在心上,怨恨惱亂不可留到明天。
Do not take troubles of personal relations to heart, and never bring your unhappiness and resentment into tomorrow.

88.冤枉、委屈,不要計較,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Rise above the occasion; do not let the feelings of injustice or being wronged bother you; time will do justice by revealing a persons true heart.

89.面對世間事,可以用歡喜微笑化解怨恨和對立;世間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
Any animosity that exists in this world can be resolved with joy and smiles, with which nothing in the world is unresolvable.

90.不要悲傷沮喪,要勇敢面對現實;智仁勇三達德,可助成好事也。
Instead of being sad and depressed, face reality with courage. The Three Primary Virtues-wisdom, benevolence, and courage can help achieve great things.

91.能承擔世間憂悲苦惱,樂於幫助服務別人,才是人間菩薩。
A humanistic Bodhisattva is one who can take on the worlds sadness, sorrow, suffering, and troubles; and is always willing to help others.

92.掌握時間,善用空間,和諧人我之間。
Take control of your time, make good use of your space, and harmonize human relations.

93.要從工作中找到歡喜和使命,要從讀書中找到智慧和悟道。
Discover joy and purpose in work; find wisdom and enlightenment in books.

94.不遷怒別人、不二過,是正人君子的風範;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Do not take your anger out on others; a superior man is one who never repeats the same mistakes. The bigger your heart, the greater your achievements.

95.佛法在恭敬中求。同樣的,敬人者,人恆敬之;用人,就要信而不疑。
 Dharma is sought within respect. In the same manner, one who respects others will be respected. Trust people and never doubt them.

96.凡事不要譴責別人,須能體諒、包容。譴責別人前,先想想自己又如何。
Do not reproach others; tolerance and magnanimity is the best. First assess your own abilities before you even reproach others.

97.不要緊張,放鬆自己,只要合情合理,只要有佛法,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Dont be nervous. Relax. As long as there is sense and reason; as long as there is Dharma, nothing is unresolvable.

98.要修習讚歎法門,讚歎別人;給人歡喜的妙用無窮。
Practice the act of giving praise, compliments, and joy to others, for its benefits are wondrous and inexhaustible.

99.智仁勇三達德,智,般若也;仁,慈悲也;勇,菩提也。其中佛法、世法都俱全了。
The three Primary Virtues consist of wisdom, benevolence, and courage. Wisdom is prajna, benevolence is loving-kindness and compassion, and courage is Bodhi; Dharma and worldly knowledge are all present.

100.三好運動即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說好話即是真,做好事即是善,存好心即是美,做到真善美,就是聖賢人。
The Three Acts of Goodness are; do good deeds, speak good words, and think good thoughts. The first represents truthfulness, the second virtue, and the third beauty; the ability to accomplish all three makes one eminent and respectable.

101.不要把憂鬱煩惱帶到床上,更不要把憂鬱煩惱留到明天;有智慧的人,會將憂鬱煩惱拋向海洋裡。
Never bring your troubles to bed, and never take your worries into tomorrow. The wise cast all troubles and worries into the ocean.

102.愛心的昇華就是慈悲,慈悲沒有敵人,更不會跟人對立;人我不對立,自然沒有煩惱。
Love, when sublimated, becomes compassion which sees no enemies or oppositions; when opposition is absent, troubles will naturally disappear.

103.不要住在色聲香味觸法裡,要住在慈悲喜捨、六度萬行之中。
Do not abide in form, sound, smell, taste, touch, or dharma. Abide in kindness, compassion, joy, and equanimity; abide in the Six Perfections.

104.解鈴還須繫鈴人,要懂得「改心、換性、回頭、轉身」。所謂:轉迷為悟、轉憂為喜、轉癡為智、轉敗為勝,懂得轉化,人生的境界自然不同。
Let he who tied the bell on the tiger take it off. We must improve ourselves, better our character, know when to turn around and make a change. Turn confusion into enlightenment, sadness into joy, ignorance into wisdom, and defeat into victory. The ability to turn matters around will certain make life so much different.

105.苦難要能承擔,因為吃苦是教育,能讓我們增上;面對困難克服它,才能成就,才能進步。
Accept hardships and adversity, for it is a lesson that makes us better; by facing and overcoming hardships, we are then able to grow and improve.

106.朋友有四品,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對朋友能不念舊惡,所謂友直、友諒、友多聞。
There are four type of friends: ones like flowers, ones like scales, ones like mountains, and ones like the Earth. Do not hold grudges against your friends. Friends are direct, friends forgive, and friends listen well.

107.人我之間,熱戰固然不好,冷戰也是不當;互助、互諒、互信、互解,才是朋友之道。
Within a relationship, while heated battles are not good, cold wars are also inappropriate. Friends help, forgive, trust, and understand each other. This is the true meaning of friendship.

108.想成功,要有通路,事通、理通、人我都通。
 


Mobile Menu